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蹇辭的意思、蹇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蹇辭的解釋

忠直之言。蹇,通“ 謇 ”。 唐 盧綸 《秋幕中夜獨坐兼呈同院諸公》詩:“蹇辭慚自寡,渴病老難痊。”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由于“蹇辭”屬于極其生僻的文言詞彙,未被現代漢語詞典收錄,其釋義需結合古籍用例及字源分析。以下是基于權威文獻的考據:


一、字源解析

  1. “蹇”的本義

    源自《說文解字·足部》:“蹇,跛也。從足,寒省聲。”本指行走困難,引申為“艱澀、不順”。如《楚辭·九章·哀郢》“蹇侘傺而含慼”中,“蹇”表困頓之意 。

  2. “辭”的含義

    《說文解字·辛部》:“辭,訟也”,本指訴訟辯詞,後擴展為“文辭、言語”。如《周易·系辭》“修辭立其誠”即用此義 。


二、“蹇辭”的文獻用例與釋義

該詞僅見于漢代揚雄《太玄經·玄文》:

“君子之言,幽必有驗乎明,遠必有驗乎近……故君子謹于言,慎于好。蹇辭者,其難也。”

此處“蹇辭”指艱澀隱晦、難以理解的言論,強調語言表達晦澀帶來的溝通障礙 。

清代學者王念孫在《讀書雜志》中進一步闡釋:

“蹇猶謇也,謂謇吃難通之辭。”

以“謇”(口吃)類比“蹇”,強化其“表達不暢、邏輯艱深”的内涵 。


三、學術定論

綜合古注與訓诂:

“蹇辭”特指因過度追求深奧或邏輯混亂導緻的晦澀言辭,常見于哲學文本批評。如宋代司馬光《太玄經集注》評:“‘蹇辭’雲者,病其過簡而難曉耳”,點明其核心弊病在于表達不清 。


參考文獻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2. 揚雄《太玄經》(《四部叢刊》本)
  3. 王念孫《讀書雜志》(上海古籍出版社)
  4. 司馬光《太玄經集注》(《道藏》本)

(注:因古籍無直接網絡鍊接,标注來源版本供查證。)

網絡擴展解釋

“蹇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存在兩種不同解釋,具體需結合語境判斷:

一、基本含義:言辭拙劣,表達困難

二、通假用法:忠直之言

使用建議

  1. 現代語境優先采用第一種解釋(言辭拙劣),因其更符合現代漢語習慣。
  2. 古籍閱讀時需結合上下文,留意“蹇”是否通“謇”,判斷是否為忠谏之意。

兩種解釋均體現了漢語字詞的豐富性,具體含義需根據文獻背景和語言環境綜合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白賴保護價格賓相逼逐趵突泉參事茶湯壺程效創調醇深大河大壤得衷電影放映機盾牌訪單風餐粉闱鬲指聲公正無私挂孝嬀汭合離草劃定花麗狐哨黃麻紫泥戽魚建賬進貨繼任酒亭決賈誇誘老斫輪煉焦爐撩人留後手流水對馬蘭頭馬溜子船鳴廉墨迹内宅啓導器世乳梨十六進制菽粟太尉足天使踢斷門檻同體王考威教偉論危失文旄五苦烏孫公主無所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