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同一形體;共一形體。《莊子·大宗師》:“假於異物,託於同體。” 銀雀山 漢 墓竹簡《孫膑兵法·奇正》:“故一節痛,百節不用,同體也。” 漢 王充 《論衡·物勢》:“目與頭同形,手與足同體。”
(2).指同胞兄弟。《晉書·陶瞻傳》:“ 夏 至,殺 斌 。 庾亮 上疏曰:‘ 斌 雖丑惡,罪在難忍,然王憲有制;骨肉至親,親運刀鋸以刑同體,傷父母之恩,無惻隱之心,應加放黜,以懲暴虐。’”
(3).比喻無區别;一緻。《呂氏春秋·誣徒》:“善教者則不然,視徒如己,反己以教,則得教之情也。所加於人,必可行於己,若此,則師徒同體。” 南朝 梁 蕭統 《令旨解二谛義》:“有無相殊,何得同體。” 康有為 《答南北美洲諸華商論中國隻可行立憲不可行革命書》:“昔戊戌在京時,有問政體者,吾輒以八字言之,曰:‘ 滿 漢 不分,君民同體。’”
(4).猶同夥、同黨。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志·七缪》:“夫譽同體,毀對反,所以證彼非而著己是也。”
(5).謂結為一體,地位相當。《後漢書·皇後紀序》:“後正位後宮,同體天王。”
"同體"一詞在漢語中含義豐富,主要可從以下三個權威角度闡釋其核心内涵:
指宇宙萬物本質相通、共屬一體。此義源于道家思想,如《莊子·齊物論》"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強調主體與客體的融合統一。漢代《淮南子·本經訓》"萬物同體"之說,進一步闡釋了自然界的共生關系(詳見《莊子集釋》中華書局版;《淮南子校釋》北京大學出版社)。
特指生物體内不可分割的共生關系。如《辭海》定義:"同體指不同生物體在生理結構上相互依存,形成統一的生命系統",常見于連體生物或寄生關系研究(參考《辭海》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
現代漢語中多指具有共同屬性的群體。據《現代漢語詞典》釋義:"同體即同一體制或體系下的組織集體",如"政企同體"強調制度層面的關聯性(見《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王力《古代漢語》亦指出該詞可引申為"利益共同體"的社會學概念。
典籍溯源
《莊子·德充符》:"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
《禮記·中庸》:"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文獻來源: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本)
主要參考文獻
“同體”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同一形體或共一形體
指不同事物共享同一形态或結構。例如《莊子·大宗師》提到“假于異物,托于同體”,說明不同物質可依托于同一形體存在。漢代王充《論衡》中“手與足同體”也屬此類用法。
指同胞兄弟
強調血緣關系的同一性。如《晉書·陶瞻傳》記載,庾亮上疏稱“骨肉至親,親運刀鋸以刑同體”,此處“同體”指兄弟關系。
比喻無區别或一緻
用于描述事物本質或立場的統一性。例如《呂氏春秋》中“師徒同體”指師生理念一緻,現代用法如“利益共同體”則體現群體目标的一緻性。
同夥或同黨
含貶義,指共同參與某事的群體。如“猶同夥、同黨”的釋義,多用于描述負面關聯的集體。
結為一體且地位相當
強調平等融合的關系,如《孫膑兵法》中“同體也”指身體各部位相互依存,引申為協作平等的整體。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考證古籍原文或現代用例,可參考标注的網頁來源。
皧皧傍紐便敏才時裁月镂雲操術剗戾闡綜差稅螭額抽達初鐘祠主聰加人黨員阏塞發展中國家豐侈槁工隔世之感關廛蝦蟆鏡合演後底蕙色貨場薦草急扯白臉警戒酒地花天戟枝具名可新孔碩餽糧兩半球流移流照漏語民諺募緣配命豈況青覽清原曲附省墳失語症十指疏迤锼刻狻麑韬晦之計特種讬化五席惜愛邪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