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軍中樂器笳與角的并稱。多借指軍號。《明史·翁萬達傳》:“一戰之後,彼或保聚,或佯遁,笳角時動,壁壘相持,已離復合,終不渡河。”
笳角是中國古代軍隊中使用的兩種樂器合稱,主要用于戰場指揮和信號傳遞。以下是詳細解釋:
笳角是笳與角的合稱,均為古代軍旅樂器,常借代指軍號系統。笳起源于北方遊牧民族(胡人),角則更早見于中原軍事體系,二者在漢代後逐漸融合為軍隊标配。
笳(胡笳)
騎兵專用樂器,由木管或獸角制成,音色低沉渾厚,適合遠距離傳遞指令。主要用于:出征號令、夜間集合、行軍節奏控制。
角(號角)
步兵常用樂器,材質多為動物角或金屬,音調高亢尖銳。功能包括:沖鋒信號、緊急撤退、陣地警戒等短距離指令。
《明史·翁萬達傳》記載,在邊境戰役中"笳角時動,壁壘相持",說明其實際用于維持軍隊陣型、制造威懾聲勢。二者配合使用可覆蓋不同距離的指揮需求,成為古代戰争中的重要通訊工具。
在詩詞中常作為邊塞意象出現,如"笳鼓喧喧"等表述,既體現戰場氛圍,也暗含将士思鄉之情。
提示:關于具體形制演變,可參考《中國軍事通史》等專業史料獲取更系統信息。
《笳角》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來形容美妙動聽的音樂聲音。它通常指的是笳箫和角色音樂。
《笳角》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和“角”。它的五筆輸入法的拆解筆畫為8畫。
《笳角》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笳,又稱笳箫,是一種古老的樂器,形狀像笛子;角,指的是古代的軍號。
《笳角》的繁體字為「筳觷」。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笳」字的上半部分是「⺣」,下半部分是「戠」;「角」字的上半部分是「⺈」,下半部分是「田」。
1. 聽到那動聽的《笳角》聲,感受到了深深的傳統文化魅力。
2. 她款款而來,手中握着一把《笳角》,讓整個房間都充滿了美妙的音樂。
笳曲、角度、角落、箫筚之音
笛子、軍號、樂聲
寂靜、無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