笳角的意思、笳角的詳細解釋
笳角的解釋
古代軍中樂器笳與角的并稱。多借指軍號。《明史·翁萬達傳》:“一戰之後,彼或保聚,或佯遁,笳角時動,壁壘相持,已離復合,終不渡河。”
詞語分解
- 笳的解釋 笳 ā 〔胡笳〕中國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種樂器,類似笛子。 筆畫數:; 部首:竹; 筆順編號:
- 角的解釋 角 ǎ 牛、羊、鹿等頭上長出的堅硬的東西:牛角。鹿角。犄角。角質。 形狀像角的:菱角。皂角。 突入海中的尖形的陸地(多用于地名):成山角(在中國山東省)。 幾何學指從一點引出兩條直線所夾成的平面部分:
專業解析
笳角,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複合詞,特指中國古代兩種重要的軍樂器——笳和角。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 笳
- 本義:一種起源于北方少數民族的吹奏樂器,漢代傳入中原,常用于軍中及儀仗。
- 形制與材質:最初以蘆葦葉卷制,後發展為以竹、木或皮革制成管身,上開孔,管端常裝有簧片。
- 音色與用途:音色悲涼、高亢,故又稱“胡笳”或“悲笳”。主要用于軍中傳達號令、鼓舞士氣,或于邊塞、出巡、儀仗中演奏,渲染肅穆或蒼涼氛圍。
- 文化意象:在文學作品中,“笳聲”常象征邊塞、征戰、離别、鄉愁等情感。
- 來源參考:《漢語大詞典》指出笳為“古代管樂器名。漢時流行于西域和塞北,初卷蘆葉吹之,後以竹為之。” 《辭海》亦将其定義為“古代管樂器。漢時流行于塞北和西域。”
二、 角
- 本義:古代軍中用以傳達號令、報時的吹奏樂器。
- 形制與材質:最初用天然獸角(如牛角)制成,後改用竹木、皮革或銅等材料仿制其形,故也稱“畫角”。
- 音色與用途:聲音高亢淩厲,穿透力強。主要用于軍隊中發號施令(如進軍、退兵、警戒)、報告時辰(如“晨角”、“暮角”),也用于儀仗隊列。
- 文化意象:“角聲”在詩詞中常代表軍營生活、戰争場面、黎明或黃昏的肅殺景象。
- 來源參考:《漢語大詞典》解釋角為“古時軍中吹奏樂器。多用于軍中號令或報時。” 《中國音樂詞典》描述其“形制如竹筒,本細末大,以竹木或皮革制成,也有用銅制的。發音高亢淩厲。”
三、 笳角合用
- 合稱含義:“笳角”合用,泛指古代軍隊中使用的號角類樂器,或指代由這些樂器演奏出的聲音,共同構成軍營或邊塞特有的音響符號。
- 象征意義:二者常并提,共同象征軍旅生涯、邊塞征戰、戍守生活以及由此引發的悲壯、蒼涼、思鄉等複雜情感。
- 來源參考:古典詩詞中常見“笳角”合用,如杜甫《閣夜》中“五更鼓角聲悲壯”,雖未直用“笳角”一詞,但“鼓角”意境相通;王維詩中也常描繪邊塞笳鼓之聲。文學評論常将二者視為邊塞詩的重要意象符號。
“笳角”一詞,從器物層面指代古代軍中兩種重要的吹奏樂器——笳(胡笳)和角(畫角);從文化層面,它們共同構成了中國古典文學,尤其是邊塞詩中象征軍旅、征戰、邊關、時序與複雜情感的經典聽覺意象,承載着深厚的曆史文化信息。
網絡擴展解釋
笳角是中國古代軍隊中使用的兩種樂器合稱,主要用于戰場指揮和信號傳遞。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笳角是笳與角的合稱,均為古代軍旅樂器,常借代指軍號系統。笳起源于北方遊牧民族(胡人),角則更早見于中原軍事體系,二者在漢代後逐漸融合為軍隊标配。
二、功能區分
-
笳(胡笳)
騎兵專用樂器,由木管或獸角制成,音色低沉渾厚,適合遠距離傳遞指令。主要用于:出征號令、夜間集合、行軍節奏控制。
-
角(號角)
步兵常用樂器,材質多為動物角或金屬,音調高亢尖銳。功能包括:沖鋒信號、緊急撤退、陣地警戒等短距離指令。
三、曆史應用
《明史·翁萬達傳》記載,在邊境戰役中"笳角時動,壁壘相持",說明其實際用于維持軍隊陣型、制造威懾聲勢。二者配合使用可覆蓋不同距離的指揮需求,成為古代戰争中的重要通訊工具。
四、文學意象
在詩詞中常作為邊塞意象出現,如"笳鼓喧喧"等表述,既體現戰場氛圍,也暗含将士思鄉之情。
提示:關于具體形制演變,可參考《中國軍事通史》等專業史料獲取更系統信息。
别人正在浏覽...
艾殺白雞之夢北貉砭俗裁月镂雲車生耳瘡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漣而不妖詞華大吉大利彫荒疊肩東洋車豐秀軋空頭幹戈征戰戈馬箇樣工長河漏畫報花萼相輝桓宮虎吻尖頭奴堅信蛟患解民懸矜己罥結看出亢龍有悔練筆連環計理鬓曆久鱗萃榴彈民夷濃桃豔李女織男耕叵信戕敗潛穴窮陬全能全智鵲返上憲山賊神奸巨蠧石壇嘶戰題捐童騃吐穗外說王星宛媚問寝視膳香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