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誇耀自己。《隋書·炀帝紀論》:“恃才矜己,傲狠明德。” 明 李贽 《複宋太守書》:“如以為大言不慚,貢高矜己,則終将緘默,亦容易耳。”
“矜己”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jīn jǐ,其核心含義為自我誇耀、過分自負。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一個人過度吹噓自己的才能或成就,表現出傲慢、自大的态度,常用于批評缺乏謙遜的行為。
“矜己”強調對自我價值的過度标榜,暗含對他人的輕視,多用于負面評價。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誤用為褒義。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典故,可參考《隋書》等文獻。
矜己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為對自己的自豪和自尊,以及對自己的能力和價值的高度認識和評價。
矜己的部首是矢(shǐ),筆畫數為9。
矜己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孝經》,其中有一句話“孝者,矜己者也”的意思是孝順父母的人是懂得矜己的人。後來,矜己逐漸發展為一種對自己的認同和自尊。
矜己的繁體字是“矜己”。
在古代,矜己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比如“矜己”可以寫作“矜己自立”來表示對自己獨立的崇敬和尊重。
他在學校非常出色,但他從不矜己,總是謙虛謹慎。
矜己可以組成其他詞語,比如矜持(對自己的态度和行為保持自尊和自重)、矜貴(對自己的價值和地位存有驕傲與狂妄的一種心理)等。
矜己的近義詞包括自傲、自負、自尊等。
矜己的反義詞可以是謙虛、低調、自謙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