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饸饹。北方一種雜糧面食。用荞麥面或高粱面軋成的長條,煮着吃。 元 王祯 《農書》卷七:“北方山後諸郡多種,治去皮殻,磨而為麪……或作湯餅,謂之河漏,滑細如粉,亞於麥麪,風俗所尚,供為常食。”
“河漏”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基本定義
河漏(又稱“饸饹”)是北方常見的雜糧面食,以荞麥面或高粱面為主要原料,通過底部帶漏孔的工具擠壓成細長條狀,直接入鍋煮熟食用。其口感滑潤細膩,常作為日常主食。
制作與特點
制作時需将面團放入特制“河漏床”(一種木制或金屬制工具),通過擠壓使面條落入沸水中,形似“河水從孔中漏出”,故得此名。元代《農書》記載其“滑細如粉,亞于麥面”,說明其曆史可追溯至古代。
别稱與文獻記載
不同地區稱其為“合落”“河撈”或“河落”,《水浒傳》第二十四回也曾提及“河漏子”。
在個别語境中,“河漏”被解釋為成語,形容“像河水洩漏般無法控制的情況”,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現代誤用或特定方言表達。
建議參考來源:若需進一步了解面食“河漏”的詳細做法或曆史,可查閱、3、7等來源;成語用法需謹慎考證。
《河漏》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水滴從河而出之意。
“河漏”的部首為“氵(三點水)”,筆畫數為10畫。
《河漏》是一個古代詞彙,最早出現于《康熙字典》中,意為“水滴從河中漏出”。這個詞在古代主要是用來形容水滴從河水中滴落的情景。
「河漏」的繁體字為「河漏」。
在古代,有一種古漢字寫法稱為篆書。在篆書中,河漏的寫法為「水+目+隹」。
1. 河漏聲落荷花地,一時清淨萬籁無。 2. 夏日河漏聲,立刻讓人感到清涼。
組詞:河水、河灘、河流、漏水、漏洞、漏網之魚等。
河水、河川等。
池塘、湖泊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