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北貉的意思、北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北貉的解釋

我國古代東北方民族之一。《漢書·高帝紀上》:“ 北貉 、 燕 人來緻梟騎助 漢 。” 顔師古 注:“ 應劭 曰:‘ 北貉 ,國也。’ 貉 在東北方, 三韓 之屬皆貉類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北貉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與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北貉(拼音:běi mò)指中國古代北方的一個部族或地域稱謂。其中“北”表方位,“貉”(通“貊”)泛指北方少數民族。該詞最早見于先秦文獻,特指生活在中原王朝以北的族群,常與“南蠻”“西戎”“東夷”并稱,體現古代華夏中心的地理觀與民族觀。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年)第1卷,第763頁。

二、曆史語境中的具體指代

  1. 先秦時期的“貉”

    《孟子·告子下》載:“夫貉,五谷不生,惟黍生之;無城郭、宮室、宗廟、祭祀之禮。”此處“貉”即指北方遊牧或半農耕部族,強調其與中原文明在生計方式、禮制上的差異。

    來源: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2011年),《孟子集注》卷十二。

  2. 漢代文獻中的“北貉”

    《漢書·高帝紀》記載劉邦與匈奴和親政策時提及“北貉”,與“匈奴”并列為北方勢力,可見其泛指漢初東北至華北的少數民族政權。

    來源: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卷一下《高帝紀》。

三、文化引申與語義演變

“貉”在成語“一丘之貉”中引申為“同類事物”,含貶義。而“北貉”作為曆史地理概念,逐漸演變為對北方異族的統稱,反映古代華夏族群對文化他者的認知框架。

來源: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1999年),第三冊“古代文化常識”章節。

學術補充

語言學家徐中舒在《甲骨文字典》中指出,“貉”本義為一種穴居獸,後假借為族稱,體現古代以動物名代指邊疆族群的命名邏輯。

來源: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1989年),“貉”字條。

網絡擴展解釋

“北貉”一詞的含義需結合不同來源綜合分析:

  1. 基本釋義 “北貉”是我國古代東北方少數民族的稱謂。《漢書·高帝紀上》明确記載其曾派騎兵協助劉邦作戰,顔師古注解其為東北方部族,與三韓族群有淵源。

  2. 詞源争議 • 權威字典解釋其由“北”和“貉”組成,其中“貉”指獾類動物,由此衍生出形容人粗野兇猛的成語用法; • 但曆史文獻及百科釋義均未提及此比喻義,僅保留部族稱謂的本義。

  3. 易混淆概念 部分非權威資料将該詞與北極野生動物混淆,稱其為“北極貉”,此說法缺乏文獻支撐,應為誤解。

建議在學術場景優先采用《漢書》記載的部族釋義,若遇文學作品中作比喻使用,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是否為特殊修辭手法。

别人正在浏覽...

背本就末鼈令菜殽漕浴蟾蠩陳宮鏡除根垂意祠堂大場大覺大任調救棟梁之材斷長續短迩英閣反根伏路鼓半孤鹜橫加紅實鍵入佳品截獲驚寤進軍號僦度科檢浪蕩子糧餽吏部流黜榴錦輪軿麥蜘蛛幕覆南貝鳥王袪除掃除騷達奴賞好上烝下報山腰扇月殺業升險使得四合院台孩淘摸鐵鎖銀鈎鐵炭托囑彎腰危懔下考獻熟心甘情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