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大雅·假樂》:“假樂君子,顯顯令德。” 孔穎達 疏:“言上天嘉美而愛樂此君子 成王 也。” 陸德明 釋文:“﹝假﹞音暇,嘉也。”《禮·中庸》引作“嘉樂”。後謂美好快樂為“假樂”。 晉 陸雲 《逸民賦》:“殉有喪之假樂,方無身其孰哀。” 清 錢謙益 《嘉定金氏壽宴序》:“假樂之燕及朋友也。”
“假樂”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差異較大的解釋,需結合文獻來源和使用場景進行區分:
一、古義溯源(褒義) 源自《詩經·大雅·假樂》,其中“假”通“嘉”,讀作“xiá”,意為美好。原句“假樂君子,顯顯令德”是贊美周成王的美德,表達上天對君子的嘉獎與喜愛。此處“假樂”即“嘉樂”,特指美好而值得稱頌的快樂,帶有神聖化色彩。
二、今義演變(中性/貶義) 現代漢語中,“假”多讀作“jiǎ”,詞義發生轉變: •基本義:表面裝作快樂,内心并不愉悅,常見于社交場合的強顔歡笑狀态。 •引申義:可暗指虛情假意或刻意營造的歡樂氛圍,如“宴會上衆人假樂應酬”。
三、使用注意 • 文學創作或古籍解讀時需注意讀音差異(xiá/jiǎ),避免混淆原意。 • 現代口語中多采用“假裝快樂”的釋義,而古典引用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假樂》是一個含有貶義的詞語,它指的是表面上的快樂或娛樂,但實質上卻缺乏真正的快樂或樂趣。
《假樂》這個詞可以拆分為“亻”、“頁”、“女”三個部首。它共有11個筆畫。
《假樂》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在舊時代,用于形容那些虛假的、不真實的歡樂場景,以及那些表面上快樂,實際上卻不真實、不持久的樂趣。
《假樂》的繁體字為「假樂」。
在古代,表示《假樂》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相似,沒有明顯的區别。
1. 那場派對隻是假樂一場,沒有真正的快樂。
2. 雖然他們看起來很快樂,但我能感受到其中的假樂。
1. 假笑:形容虛假的笑容。
2. 假象:表面上的景象或狀況不真實。
3. 假意:虛假的心意或意圖。
1. 虛僞:指言行不真實、不真誠。
2. 虛假:形容事物的真相與表象不符合。
真樂:真實的快樂或樂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