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人體中的元氣和津液。《後漢書·蔡邕傳》:“和液暢兮神氣寧,情志泊兮心亭亭。” 李賢 注:“和液謂和氣靈液也。”
(2).平緩的水。 宋 李長民 《廣汴都賦》:“障洪 河 之濁流,導溫 洛 之和液。”
“和液”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複合語義的古語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與文獻用例兩方面解析:
一、字義溯源
“和”在《說文解字》中釋為“相應也”,引申為調和、和諧之意;“液”指流動的液态物質,《玉篇》注“津液也”,特指人體或自然界的液态精華。二字組合後,“和液”在《黃帝内經》等典籍中特指人體内達到平衡狀态的津液系統,如《素問·經脈别論》載“飲入于胃,遊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即描述了和液的生成與輸布過程。
二、文獻應用
該詞在古典醫學文獻中多指代生理機能協調的體液狀态,如明代張景嶽《類經》所述:“和液流通,則形神俱安”。清代《本草綱目拾遺》在分析藥物功效時,亦強調藥材需“助脾土而和液”。現代《漢典》将其定義為“調和之汁液”,延伸至自然界中和諧共生的液态系統。
“和液”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以下是其不同層面的詳細解釋:
基本解釋:指兩種不相容的液體混合後無法分離,常比喻兩種對立事物或觀點難以調和。
例句:如“和液”可形容學術争論中兩種截然不同的理論無法達成共識。
來源:
基本解釋:指人體内的元氣與津液,是維持生命活動的關鍵物質。
文獻依據:
基本解釋:指平緩流動的水,如河流或溪水。
例句:宋代李長民《廣汴都賦》中“導溫洛之和液”即形容平緩的洛水。
來源:、
如需進一步探讨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可提供例句或背景信息。
安濟百煉成鋼湢浴不明不白倉英策彗嗤嗤斥讪出乎反乎存聚村旗打稽第三者割慈阖攏黃鐵礦花水滹沱飯見識椒花急變結社金貂換酒靜棂井陌警阙凈壇旌钺羁役劇評勘問口角風情雷地羅襕罵吻麽眇納鉢内署鳥官獰視漂疽貔虎切理會心青雲學士青氈舊物驅蹇瞿塘賈人物畫賽例四下裡痌瘝同鄉會旺月聞徹無可置喙五郎詳窺香糟心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