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後漢書·蔡邕傳》:“ 吳 人有燒桐以爨者, 邕 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猶焦,故時人名曰‘焦尾琴’焉。”後遂以“枯桐”為琴的别稱。 唐 柳宗元 《初秋夜坐贈吳武陵》詩:“若人抱奇音,朱絃縆枯桐。” 明 魏大中 《次桐陰閣韻》之一:“無絃本是一枯桐,過耳皆如雨後風。”《紅樓夢》第八6*九回:“ 黛玉 笑道:‘這張琴……雖不是焦尾枯桐,這鶴仙鳳尾,還配得齊整;龍池雁足,高下還相宜。’”參見“ 焦尾琴 ”。
(2).《晉書·張華傳》:“ 吳郡 臨平 岸崩,出一石鼓,槌之無聲。帝以問 華 , 華 曰:‘可取 蜀 中桐材,刻為魚形,扣之則鳴矣。’於是如其言,果聲聞數裡。”後因以“枯桐”代指擊鐘的直長形木魚。 宋 蘇轼 《奉敕祭西太乙和韓川韻》之三:“夢蝶猶飛旅枕,粥魚已響枯桐。” 宋 朱松 《秋懷》詩之六:“故山新稻香,粥魚響枯桐。”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枯桐漢語 快速查詢。
“枯桐”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分為以下三類:
基本比喻義
指枯萎的桐樹,比喻事物衰敗、不景氣或人才被埋沒。例如形容資源匮乏、環境蕭條時可用此詞。
曆史典故中的代稱
詩歌中的意象擴展
唐宋詩人常以“枯桐”寄托寂寥之情,如朱松《秋懷》中“粥魚響枯桐”,既呼應典故,又渲染秋日蕭瑟氛圍(注:此出處權威性較低,僅供參考)。
“枯桐”既可直指幹枯的桐樹,也可通過典故代指琴或木魚,文學中多用于隱喻衰敗、孤寂之境。欲了解完整典故,可查閱《後漢書》《晉書》等史籍原文。
《枯桐》是一個詞語,代表着一種植物的名稱。這種植物通常指的是桐樹,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也可以泛指其他落葉的大樹。
《枯桐》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
- 林(木字旁)
- 木(本字)
它的總筆畫數為12畫,其中:
- 林:8畫
- 木:4畫
《枯桐》一詞的來源與桐樹的特點有關。桐樹屬于落葉性樹種,當秋季來臨時,樹葉會脫落,隻剩下光秃的樹枝,給人一種凋謝的感覺。因此,人們用“枯桐”來形容凋謝、枯萎的景象。
《枯桐》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枯桐」。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枯桐的寫法并沒有太大的變化。
以下是幾個使用《枯桐》的例句:
1. 秋風吹過,枯桐樹上隻剩下幾片殘葉。
2. 故鄉的枯桐像瘦弱的老人,孤獨地矗立在田野邊。
以下是幾個與《枯桐》相關的組詞:
1. 枯萎:形容植物幹枯、失去生機的狀态。
2. 枯燥:形容内容極為幹燥乏味、缺乏生氣。
3. 枯榮:形容事物由盛轉衰,由繁榮到沒落。
與《枯桐》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枯葉
2. 落葉
3. 蕭瑟
相反地,與《枯桐》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1. 繁盛
2. 青翠
3. 茂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