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記·商君列傳》:“ 鞅 曰:‘吾説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遠,吾不能待……”故吾以彊國之術説君,君大説之耳。’”後因以“棄道任術”謂統治者不行王道而行霸術。 晉 陸機 《五等論》:“降及亡 秦 ,棄道任術,懲 周 之失,自矜其得。”
“棄道任術”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qì dào rèn shù,其核心含義指統治者舍棄仁義的王道,轉而采用功利性的霸術治理國家。以下是詳細解釋:
此成語源自《史記·商君列傳》。商鞅向秦孝公獻策時提到:“吾說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遠,吾不能待……’故吾以強國之術說君,君大說(悅)之耳。”。
商鞅本欲推行效仿夏商周三代的仁政(王道),但秦孝公認為見效太慢,最終選擇以富國強兵的權術(霸術)治國,成語由此衍生。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史記》原文或晉代陸機的評論。
「棄道任術」是一個成語,意指放棄原有的道德準則,任意追求功名利祿和手段。這個詞常被用來批評那些為了私利而不擇手段的人。
「棄道任術」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弓」、「口」、「止」、「言」和「手」五個部首。
根據部首的筆畫數來計算,「弓」部首有三畫,「口」部首有五畫,「止」部首有四畫,「言」部首有七畫,「手」部首有四畫。
「棄道任術」這個成語最早出自《左傳》中的「晉世家」,引用了晉國大夫郤至的言論。
根據繁體字的寫法,「棄道任術」可以寫作「棄道任術」。
在古代,「棄道任術」這個成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清代的《康熙字典》中,可以寫作「棄道任術」。
1. 他為了得到升職的機會,不擇手段,完全棄道任術。
2. 這位政治家的行為可謂是一幅典型的棄道任術的寫照。
棄忍、棄暖、棄舊圖新、棄舊迎新
背道而馳、放棄原則、舍本逐末
堅守原則、恪守道德、守法操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