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纓的意思、飛纓的詳細解釋
飛纓的解釋
(1).飄散着冠帶。形容匆忙。 南朝 齊 謝朓 《永明樂》詩之九:“飛纓入華殿,屣步出重宮。”
(2).飄着的冠帶。 唐 李百藥 《笙賦》:“拂長袖而善留,絶飛纓以争眄。”
詞語分解
- 飛的解釋 飛 (飛) ē 鳥類或蟲類等用翅膀在空中往來活動:飛天(佛教壁畫或石刻中的空中飛舞的神)。飛躍。飛鳥。 在空中運動:飛雪。火箭飛向太空。 形容極快:飛駛。飛黃騰達(喻人驟然得志,官位升遷快)。 極,特
- 纓的解釋 纓 (纓) ī 用線或繩等做的裝飾品:帽纓子。紅纓槍。纓穗。 像纓的東西:蘿蔔纓子。 帶子,繩子:長纓。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飛纓”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古代詩文及詞典解釋中歸納為以下兩點:
一、基本釋義
-
形容匆忙
指冠帶(古代服飾中的絲帶)飄散飛揚,用于刻畫人物行動匆忙的狀态。例如南朝齊詩人謝朓在《永明樂》中寫道:“飛纓入華殿,屣步出重宮”,通過冠帶飄動與腳步急促的對比,展現人物出入宮廷的迅捷。
-
飄動的冠帶
單純描述絲帶或冠纓隨風飄揚的意象。如唐代李百藥《笙賦》中“拂長袖而善留,絶飛纓以争眄”,以“飛纓”襯托宴樂場景的動态美感。
二、延伸解析
- 詞源與用法
該詞多見于南北朝至唐代詩文,多用于描繪貴族、官員的儀态或宮廷場景,兼具動态描寫與意境營造功能。其近義詞可聯想“衣袂飄飄”,反義詞則如“端冕肅立”。
- 文化意象
古代冠纓不僅是身份象征,其飄動狀态也常隱喻人物心境,如匆忙時的“飛纓”暗含奔波勞碌,而宴飲場景中的“飛纓”則渲染閑適氛圍。
建議進一步查閱《謝朓集》《李百藥文集》等原典,結合具體語境深入理解該詞的文學表現力。
網絡擴展解釋二
《飛纓》這個詞,意思是指馬匹前額飾物上垂下的紅色流蘇。它的拆分部首是飛纓,其中“飛”為風的意思,表示飄揚;“纓”則指挂飾物。這個詞共有12個筆畫。《飛纓》一詞來源于古代戰馬上的裝飾物,用來标志馬匹的威武和壯美。它在繁體字中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則略有不同,以飛纓形式呈現。一個常見的例句是:“他騎着一匹神駿的馬,馬額上的飛纓隨着風飄舞。”有關的組詞如“飛纓飄舞”、“紅纓照馬頭”等。與《飛纓》相近的詞有“紅纓”、“馬纓”等,反義詞則沒有明确的對應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