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甲兵的意思、甲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甲兵的解釋

(1) [armour and weaponry;military equipment]∶铠甲和兵器

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詩·秦風·無衣》

甲兵頓弊。——宋· 蘇轼《教戰守》

(2) [sol***r in armout]∶兵士或軍隊

抑王興甲。——《孟子·梁惠王上》

詳細解釋

(1).铠甲和兵械。泛指兵器。《詩·秦風·無衣》:“王于興師,脩我甲兵,與子偕行。”《韓非子·十過》:“城廓不治,倉無積粟,府無儲錢,庫無甲兵,邑無守具。”《新五代史·晉高祖紀》:“冬十月辛巳,禁造甲兵。”《清史稿·鄭獻親王齊爾哈朗傳》:“我國肇興,治弓矢,繕甲兵,視将士若赤子,故人争效死,每戰必克。”

(2).披甲的士兵。亦指軍隊。《荀子·王制》:“故不戰而勝,不攻而得,甲兵不勞而天下服。”《南史·傅昭傳》:“及 昭 至,有人夜見甲兵出。” 唐 高蟾 《宋汴道中》詩:“甲兵年正少,日久戍天涯。”《東周列國志》第七四回:“門幕中果伏有甲兵。”

(3).指戰争;戰亂。《左傳·哀公十一年》:“胡簋之事,則嘗學之矣;甲兵之事,未之聞也。” 漢 袁康 《越絕書·内傳陳成恒》:“其君愚而不仁,其大臣僞而無用,其士民有惡聞甲兵之心。” 唐 杜甫 《夜》詩之二:“甲兵年數久,賦斂夜深歸。” 宋 陳與義 《夜賦》:“腐儒憂平世,況復值甲兵。” 元 薩都剌 《過居庸關》詩:“上天胡不呼六丁,驅之海外消甲兵?” 明 鄭善夫 《秋夜》詩:“獨客尚未送貧賤,四方況是多甲兵。”

(4). 清 代旗兵的一等兵。《清會典事例·兵部三·官制》:“又由驍騎校内,每翼派委虛銜防禦一員,章京一員,并由甲兵内派委外官二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甲兵作為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三個維度解析:

一、軍事裝備本義 《漢語大詞典》釋為铠甲與兵器的統稱,如《荀子·王制》載"甲兵不勞而天下服",此處特指冷兵器時代的防護裝備與作戰器械。該釋義在《說文解字注》中亦有印證:"甲,铠也;兵,械也"。

二、武裝力量延伸 《辭海》收錄其指代"披堅執銳之士"的用法,如《戰國策·齊策》"甲兵之具,官之所私出也",此處引申為經過專業軍事訓練的士兵群體。此用法在《漢書·刑法志》"甲兵方起于宇内"中可見實際應用。

三、軍政體系象征 《古代漢語詞典》強調其作為國家暴力機關的象征意義,《詩經·秦風·無衣》"王于興師,修我甲兵"即體現軍事動員體系。王安石《材論》"此甲兵之完,財用之足"更将其升華為國家綜合軍事實力的代稱。

該詞組的語義演變軌迹清晰呈現了從具體裝備到抽象軍事概念的轉化過程,在《左傳·哀公十一年》"胡簋之事,則嘗學之矣;甲兵之事,未之聞也"中,已完成由器物層面向戰争概念的語義躍遷。

網絡擴展解釋

“甲兵”是古代漢語中的常用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解析:

1. 指代軍事裝備
“甲”指铠甲,“兵”指兵器,合稱時泛指軍事裝備。例如《詩經·秦風·無衣》中“修我甲兵,與子偕行”,以及蘇轼《教戰守》提到的“甲兵頓弊”,均強調裝備的維護與使用。

2. 代指軍隊或士兵
該詞可特指披甲的士卒或整體軍事力量。如《荀子·王制》提到“甲兵不勞而天下服”,唐代高蟾詩作中“甲兵年正少”,均以“甲兵”指代軍隊。

3. 引申為戰争或戰亂
在部分文獻中,“甲兵”被用來象征戰争沖突。例如《左傳·哀公十一年》中“甲兵之事,未之聞也”,以及漢代袁康《越絕書》中“惡聞甲兵之心”,均通過該詞表達對戰争的回避态度。

總結
“甲兵”一詞的演變體現了古代軍事文化的多維度表達,既可指具體裝備、軍隊,也可抽象為戰争概念。其用法在《詩經》《孟子》等經典文獻中均有體現,是研究古代軍事史的重要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

案沓八裔呒不廁賤長天長夜台差一點宸駕尺二秀才絺葛雛鳳春假初試道貌岸然疊地鈍賊仿宋飜翥風陣公評官艙歸飛軌律和服後害後臀畫灰甲錯绛脣堅久澆瓜之惠晈晈靖退開谕闚玩傫如喪狗理詠咪呀凝嚴飄旋乞假器師球拍欺枉荃蹄屈盤三達尊觞豆殺喳生報審批權試點娑羅籠亡敝王喬玩色味道問絞兀良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