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度規律。 唐 司空圖 《唐故太子太師緻仕盧公神道碑》:“公謂軌律在己,足以正人。” 宋 秦觀 《五百羅漢圖記》:“又嘗覽 韓文公 《畫記》,愛其善叙事,該而不煩縟,詳而有軌律。”
“軌律”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指事物運行或發展所遵循的規律與法度,強調有序性和規範性。 例如自然現象的季節更替、社會運行的制度約束均可稱為“軌律”。
唐代司空圖在碑文中提到“軌律在己,足以正人”,指個人遵循法度可匡正他人;宋代秦觀評價韓愈文章“詳而有軌律”,贊其叙事結構嚴謹。
現代使用中,“軌律”一詞較為書面化,常見于學術或文學語境。其近義詞包括“規律”“法度”,但更強調系統性規則。
《軌律》,讀音為guǐ lǜ,意思是事物運行的規律或規範。
《軌律》一詞由兩個部分組成:軌和律。
1. 軌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部首:車 筆畫:7
2. 律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部首:彳 筆畫:4
《軌律》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荀子·勸學》一書中,形容事物有規律地運行。在繁體字中,軌的寫法和簡體一樣,律的繁體寫法為律。
古代漢字寫法中,軌律的組合寫法稍有不同。軌的古字形為“軌”,律的古字形為“聿”。合起來寫成“軌聿”。古代人們使用這個詞來描述事物運行的規律與秩序。
1. 學習要遵循一定的軌律,不能隻憑興趣而隨意行事。
2. 生活中哪些現象是可以通過科學法則來解釋的,這是我們要去探索的軌律。
1. 靈軌:指神仙實現聯繫的渠道或方式。
2. 情律:指人們在情感方面的規律或定律。
規律、法則、秩序、順序
混亂、無序、逆序、不規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