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兀良的意思、兀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兀良的解釋

(1).襯詞。 元 武漢臣 《玉壺春》第三折:“兀良我則怕生諕殺軟弱的裙釵。” 元 馬緻遠 《黃粱夢》第三折:“遙望見一點青山兀良卻又早不見了。” 元 無名氏 《昊天塔》第四折:“怒轟轟惡向膽邊生,兀良隻要你償還那 令公 爹爹命。”

(2).有時亦用作指示代詞,猶兀那。 元 範康 《竹葉舟》第一折:“一任的棹穿江月泠,帆掛海雲孤,寒煙生古渡,兀良便是你茅舍舊鄉閭。”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兀良是元代戲曲中常見的襯詞,主要用于加強語氣或調節節奏,無實際詞彙意義。其使用特點如下:

一、音韻與語氣功能

  1. 發音特點

    讀作wù liáng(現代漢語拼音),中古音拟音為/ŋut lɨɐŋ/(據《廣韻》反切“五忽切”與“呂張切”)。

  2. 語氣強化作用

    在元曲中常置于句首或句中,通過雙音節延展增強感歎、驚訝等情緒。例如:

    “兀良!早望見亂雲山杏渺。”(馬緻遠《黃粱夢》)

    → 此處凸顯旅途蒼茫的感慨 。

二、詞性虛化與語法特征

  1. 非實義襯字

    不同于實詞,“兀良”不參與句子成分組合,僅作韻律填充。如《元刊雜劇三十種》中常見:

    “兀良怎禁這眼底風光!”

    → 襯詞獨立于主謂結構之外 。

  2. 方言關聯性

    部分學者認為其源自蒙古語感歎詞"ulan"(意為“紅”或感歎),在漢蒙語言交融中虛化為襯字(《元曲方言考》,徐嘉瑞著)。

三、文學應用實例

  1. 關漢卿《窦娥冤》

    “兀良!前街裡去心懷恨…”

    → 強化窦娥赴刑場的悲憤情緒 。

  2. 白樸《梧桐雨》

    “兀良!怎奈何啼鵑帶血。”

    → 借襯詞延展音節,深化哀婉意境 。


權威來源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兀良”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典詞彙,其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分析:

一、作為成語的含義

  1. 基本含義
    指孤獨、寂寞無依的狀态,形容人缺乏親友或伴侶的支持,感到無助。例如:“他漂泊異鄉,兀良無依。”
    • 構成解析:
      • “兀”表示孤獨、寂寞;
      • “良”指良人、伴侶。
    • 適用場景:多用于文學或情感表達中,描述心理或處境的孤寂。

二、作為古典文學中的語助詞

在元曲等古代文學作品中,“兀良”常作為襯詞或語氣詞,無實際意義,主要用于調節節奏或轉換語氣。例如:

三、其他可能的含義

部分資料提到“兀良”在方言中可能源自蒙古語,表示“我的”或“我們的”(如東北方言中的親昵稱呼),但這一說法權威性較低,需謹慎參考。

别人正在浏覽...

撥不斷參軌暢好道唱善長心唱引谄意吃動呆重單少打平火餓殺方空縠枋榆凡使豐餘負局翁幅裂福田院赙贈趕山告揖歌伎狗嘴吐不出象牙管界固要紅牌桀士疾苦進名潏湟絕路逢生巨魁具理沮漳诳罔諒闇厲精更始龍足律準毛元銳門者明遠樓拏獲腦神經判卻輕假璆琳全簡鋭密山簡興剩客師傳授業探詢廷評委權屋頂花園錫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