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兀良的意思、兀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兀良的解釋

(1).襯詞。 元 武漢臣 《玉壺春》第三折:“兀良我則怕生諕殺軟弱的裙釵。” 元 馬緻遠 《黃粱夢》第三折:“遙望見一點青山兀良卻又早不見了。” 元 無名氏 《昊天塔》第四折:“怒轟轟惡向膽邊生,兀良隻要你償還那 令公 爹爹命。”

(2).有時亦用作指示代詞,猶兀那。 元 範康 《竹葉舟》第一折:“一任的棹穿江月泠,帆掛海雲孤,寒煙生古渡,兀良便是你茅舍舊鄉閭。”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兀良”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典詞彙,其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分析:

一、作為成語的含義

  1. 基本含義
    指孤獨、寂寞無依的狀态,形容人缺乏親友或伴侶的支持,感到無助。例如:“他漂泊異鄉,兀良無依。”
    • 構成解析:
      • “兀”表示孤獨、寂寞;
      • “良”指良人、伴侶。
    • 適用場景:多用于文學或情感表達中,描述心理或處境的孤寂。

二、作為古典文學中的語助詞

在元曲等古代文學作品中,“兀良”常作為襯詞或語氣詞,無實際意義,主要用于調節節奏或轉換語氣。例如:

三、其他可能的含義

部分資料提到“兀良”在方言中可能源自蒙古語,表示“我的”或“我們的”(如東北方言中的親昵稱呼),但這一說法權威性較低,需謹慎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二

兀良

《兀良》是一個漢字詞語,讀音為"wù liáng"。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 "兀" 和 "良"。 "兀" 的拼音為"wù",它是一個獨立的字,表示"沒有頭發"或"高大"的意思。而 "良" 的拼音為"liáng",它是一個常見的部首,表示"良好"或"善良"的意思。

這個詞在古代經文中的演變過程中,有時也會出現 "兀艮" 的寫法,表示相同的意思。

來源和繁體

《兀良》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在史書和文獻中可以找到相關的使用記錄。在繁體字中, "兀" 的形狀稍有不同,它的兩點下方會有一橫,即形如 "兄" 的樣子,而 "良" 則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人們常常使用篆書或隸書來書寫漢字。對于 "兀良" 這個詞,隸書的寫法更為常見。在隸書中, "兀" 的形狀更加簡化,隻有一個點作為頂端,而 "良" 的形狀基本保持不變。

例句

以下是一些使用《兀良》的例句:

1. 他身材兀良,看起來很威武。

2. 這個詩句用了兀良這個詞,形容了山的高聳。

3. 她的眉目兀良,讓人不禁多看幾眼。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兀立、兀自、良好、良久、良心。

近義詞:高大、威武。

反義詞:秃頂、矮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