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魚笱和兔網。語本《莊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荃,一本作“ 筌 ”。後用“荃蹄”比喻為達到某種目的而使用的手段。 晉 葛洪 《抱樸子·重言》:“意得則齊荃蹄之可棄,道乖則覺唱高而和寡。”
“荃蹄”是一個源自道家典籍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面本義
“荃”指捕魚用的竹籠(或作“筌”),“蹄”是捕兔的繩網。二者均為古代捕獵工具,出自《莊子·外物》中的經典比喻:“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二、哲學引申義
莊子以此比喻手段與目的的關系:工具是達成目标的途徑,但目标實現後不應被工具束縛。後世将“荃蹄”引申為“實現目的所借助的臨時性手段”,強調“得道忘器”的哲學思想。
三、實際應用
該詞常用于文學或學術語境,例如晉代葛洪《抱樸子》中“意得則齊荃蹄之可棄”,即用“荃蹄”代指語言、文字等表達思想的工具。現代多用于強調突破形式束縛,把握核心本質的場景。
提示:不同文獻中“荃”或寫作“筌”,二者為通假字,不影響詞義理解。
荃蹄是一個成語,意為青草和馬蹄,用來形容春天草木茂盛、馬匹奔騰的景象,也可借喻盛世繁榮、氣象非凡的時代。
荃蹄的部首是艹(草字頭部)和足(走),荃的筆畫數為9,蹄的筆畫數為14。
荃蹄來源于《禮記·樂記》中的《荃玉堂記》,表達了達官顯貴進貢名馬的場景,後來常用來描繪盛世景象。繁體字為踆蹄。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差異,荃蹄的古漢字寫法為稻飒,其中的稻指的是青草,飒指的是馬蹄聲。
春日草長馬蹄急,正是荃蹄之景。 朝廷舉賢良,國家繁榮昌盛,實現了荃蹄之樂。
組詞:荃華、蹄疾、荃木、春草
近義詞:盛世、繁榮、興盛 反義詞:凋敝、蕭條、衰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