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銅虎符與竹使符的并稱。虎符用以發兵;竹使符用以征調等。 南朝 宋 鮑照 《拟古詩》之一:“留我一白羽,将以分虎竹。” 唐 李白 《出自薊北門行》:“虎竹救邊急,戎車森已行。”按,《漢書·文帝紀》:“﹝二年﹞九月,初與郡守為銅虎符、竹使符。” 顔師古 注引 應劭 曰:“銅虎符第一至第五,國家當發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答合乃聽受之。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長五寸,鐫刻篆書,第一至第五。”又《後漢書·杜詩傳》:“舊制發兵,皆用虎符,其餘徵調,竹使而已。”
虎竹是漢語中具有特定曆史内涵的複合詞,原指古代軍事調遣的信物“虎符”與“竹使符”的合稱,現多用于文學作品中代指兵權或軍事職責。《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釋義為“虎符與竹使符的并稱,泛指古代發兵遣将的信物”。其具體含義可從三方面解析:
曆史來源與形制
虎符為銅制虎形器物,常見于戰國至隋唐時期,分左右兩半,右半存于朝廷,左半授予将領,需兩半相合方可調兵。竹使符則為竹制信物,與虎符配合使用,多見于漢代,《史記·孝文本紀》載“初與郡國守相為銅虎符、竹使符”。
文學象征意義
唐代詩人李白《塞下曲》中“虎竹救邊急,戎車森已行”一句,即以“虎竹”借指朝廷緊急軍事命令,體現其作為權力象征的文化意涵。該用法在古典詩詞中延續至明清時期。
現代語義延伸
在當代語境中,“虎竹”一詞除用于曆史研究外,亦見于工藝領域,特指以竹材雕刻的虎形擺件,取“虎”的威嚴與“竹”的剛直寓意,成為傳統文化符號載體。
此詞反映了中國古代軍事制度與工藝文化的結合,其雙重屬性在《辭海》及《中國軍事制度史》等權威文獻中均有考據。
“虎竹”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指代銅虎符與竹使符的合稱,主要用于軍事和行政調令。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虎竹”由銅制虎符和竹制使符組成。其中:
曆史背景與用途
據《漢書·文帝紀》記載,西漢初年已使用虎符與竹符作為憑證,加強中央集權。虎符強調軍事控制,竹符則涉及日常行政,二者共同構成古代政令傳達的核心工具。
文學引用
該詞在詩詞中常象征邊疆軍務或家國責任。例如:
權威性與考據
主要來源為《漢書》及曆代注疏,現代字典(如查字典、單詞乎)也收錄了詞義解釋,但部分網頁權威性較低,建議優先參考曆史文獻。
如需更完整的制度演變或實物考據,可查閱《漢官六種》《史記》等古籍。
百無一漏白雲篇被甲執鋭鼈甲苌宏纏回纏迫朝懽暮樂次對大隧丁令丁身錢獨秀峰犯調凡僧斧釿釜竈廣廈萬間鶴頂鳥和恒合流覈正紅冰混混沌沌護念護于見效及第花計意困劣兩街力量厘品蹓彎綿痼木石蔫食凝邈牛屋曝曬瓊林玉樹騷筆折兒衰麻樞光疏忌順接死聲啕氣四照花讨絕單通幔透汗頭明葦蕩膴膴先睹為快香輿孝廉船暇裕脅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