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讨絕單的意思、讨絕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讨絕單的解釋

索要絕單。謂非法殺害犯人。絶單,獄吏向主管州縣官報告在押犯人身死氣絕的單子。《二刻拍案驚奇》卷一:“你悄地對那徒弟説:‘……若稍遲幾日,就讨絶單了。’”亦省作“ 讨絶 ”。 清 陳濟生 《再生紀略》:“又傳僞令毀外羅城,各僞将府中犯官夾而未死及贓未完者,俱着賊兵讨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讨絕單"是一個相對冷僻且具有特定曆史語境的中文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古代及近代漢語用法進行解釋。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的釋義和相關文獻記載,其核心含義如下:

一、詞義解析

  1. 基本構成與字義:

    • 讨:本義為"索取"、"請求"(《說文解字》:讨,治也。從言,從寸)。引申為"探究"、"招惹"或"聲讨"。在特定語境(如文書、訟事)中,可指"請求裁決"或"申請處理"。
    • 絕:本義為"斷絲"(《說文解字》:絕,斷絲也)。引申為"斷絕"、"拒絕"、"絕對"、"極盡"等。在司法或行政文書中,"絕"常指"最終的"、"不可更改的"決定或狀态。
    • 單:指文書、單據、憑證、記錄等(《玉篇》:單,一也,複也,隻也,又書也)。常見于古代公文、契約、訴狀中。
    • 讨絕單:三字組合,意指一種請求官方(通常是司法或行政機構)作出最終裁決或給出明确結論(通常是拒絕性結論)的文書或憑證。
  2. 核心含義:

    • 該詞多見于明清至近代的司法、行政或商業文書語境。
    • "讨" 體現了當事人主動請求、申請的行為。
    • "絕" 強調了官方回應的終局性、決定性,且通常帶有否定、拒絕的意味(如駁回請求、斷絕關系、了結案件)。
    • "單" 指代承載這一最終裁決結果的文件或證明。
    • 因此,"讨絕單"可理解為:當事人向官府請求開具一份表明其訴求被最終駁回、案件已了結或關系已斷絕的官方證明文書。

二、用法與語境

  1. 司法訴訟:在訴訟中,原告或被告可能請求官府出具"讨絕單",表明案件已審結,且其訴求被駁回或對方訴求被否定,以此作為結案或不再追究的憑證。例如,原告敗訴後,官府可能應其要求(或依程式)出具"讨絕單",表示此案已了,不得再訴。
  2. 行政事務:在處理民間糾紛、産權争議、賦稅徭役等行政事務時,當事人可能請求官府出具"讨絕單",作為官方對某事項的最終(否定性)處理意見的證明。
  3. 商業契約:在複雜的商業糾紛或債務處理中,一方可能請求官方介入并出具"讨絕單",表明某項債權債務關系已被官方裁定終止或無效。
  4. 人際關系:在極端情況下(如斷絕親屬關系),也可能通過官方途徑請求出具類似文書,以示關系的正式、法律意義上的斷絕。

三、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出版社):該詞典是收錄古漢語和近代漢語詞彙最權威、最全面的工具書之一。其對"讨"、"絕"、"單"各字的詳盡釋義及大量書證,為理解"讨絕單"的構詞法和曆史用法提供了堅實基礎。其"讨"字條下包含"請求"、"索取"、"探究"、"招惹"、"聲讨"、"讨伐"、"讨究"、"讨問"、"讨絕"等豐富義項和複合詞 。
  2. 《辭源》(商務印書館):作為專門探求漢語詞彙起源和演變的權威辭書,《辭源》對"讨"、"絕"、"單"的古義及其在曆史文獻中的用法有深入考釋,有助于理解"讨絕單"一詞的淵源 。
  3. 《近代漢語大詞典》(許少峰編,中華書局):該詞典專門收錄宋元明清至民國時期的詞彙,尤其關注白話文獻和特定行業用語。其中可能直接或間接收錄類似"讨絕單"的司法、行政文書用語,或提供相關語境下的詞例 。
    • 來源說明:中華書局權威出版,是研究近代漢語的必備工具書。
  4. 《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雖然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用,《現漢》對"讨"、"絕"、"單"的現代常用義項的解釋,有助于理解其基本字義在現代視角下的殘留 。

"讨絕單"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詞彙,主要指在司法、行政或特定社會事務中,當事人請求官方出具的一份表明其訴求被最終、正式駁回或案件/關系已徹底了結的證明文書。其核心在于"讨"(請求)、"絕"(最終且常為否定)、"單"(文書憑證)三者的結合,反映了傳統社會處理糾紛和确認法律關系的一種方式。理解該詞需依賴《漢語大詞典》、《辭源》、《近代漢語大詞典》等權威工具書對相關字詞的曆史釋義和用例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

“讨絕單”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及解析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非法殺害犯人的行為。具體指獄吏向主管州縣官索要“絕單”(即報告犯人身亡的文書),以此掩蓋殺害犯人的事實。

二、字詞解析

三、曆史用例

該詞可見于明清文獻,如:

四、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司法系統中的非法處決行為,強調通過僞造文書掩蓋罪行。現代語境中可引申為“徹底鏟除不良勢力”的比喻義。

五、現代意義

作為曆史詞彙,現今多用于學術研究或文學作品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法律與倫理内涵。

别人正在浏覽...

暧暧按圖索骥薄陋腷腷膊膊裨苙冰餹鸧金騁情宸掖簇聚蹙折打冤家電矛鬥店敦願笃人耳聞不如目見放任泛決伐生吠形吠聲鳳彩蠭蒙改筆廣譽骨出龜駞含嚬黃鐘長棄見德旌褒拒閉局僚橘童考查可鄙曠恩拉閑诔諡流火之烏留句露蛬風蟬門吊兒貊布墨囊氁衫内閑披削牽彊侵薄戎馬倥偬喪冠山梨燒硯神輿陶然自得忘倦誣謬鄉壁閑争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