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實校正。 清 姚鼐 《四川川北道按察副使鹿公墓志銘》:“羣吏放手,民則弗堪。覈正鬥角,公以躬監,正稅罔赢,誅責貪惏。”
“覈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釋:
基本含義
“覈正”指核實校正,強調對事物或文獻的真實性、準确性進行仔細審查和修正。例如古代文獻整理或官方文書中,需通過“覈正”确保内容無誤。
古籍出處
清代姚鼐在《四川川北道按察副使鹿公墓志銘》中記載:“覈正鬥角,公以躬監”,描述官員親自核查賦稅細節以杜絕貪腐。此例體現了該詞在曆史場景中的實際應用。
異體字關系
“覈”是“核”的異體字,二者在“查核、核實”義項上通用。因此“覈正”與“核正”含義相同,均指向嚴謹的審核過程。
應用場景
多用于學術考據、公文修訂、史料整理等領域,強調通過細緻比對和驗證确保内容的客觀性。例如清代學者袁枚提到裴松之補注《三國志》時“核正黎陽之婚期”,即屬此類。
“覈正”屬于書面用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在涉及古籍研究或嚴謹性要求較高的文本處理中仍具參考價值。
《覈正》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核對、校正,指仔細檢查或糾正錯誤。它的拆分部首是見和心,總共有11個筆畫。
《覈正》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後漢書·王霸傳》中,形容王霸嚴肅認真地糾正錯誤,并表示為人誠實正直的态度。後來,這個成語逐漸用于形容人們對事物進行仔細核對和校正。
繁體字為「覈正」。
在古代,「覈正」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差異。然而,由于缺乏具體的古代字形資料,無法準确給出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1. 在提交論文之前,請務必對内容進行一次仔細的覈正。
2. 老師要求我們在交卷前将答案進行覈正,确保沒有錯誤。
1. 正确認:确保自己的理解是正确的。
2. 正确:沒有錯誤,符合事實或标準。
3. 糾正:改正錯誤或不正确的事物。
1. 校對:檢查文字内容是否準确。
2. 辨正:判斷事物是否正确,并進行糾正。
錯誤:不正确、有錯誤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