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虎竹的意思、虎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虎竹的解释

铜虎符与竹使符的并称。虎符用以发兵;竹使符用以征调等。 南朝 宋 鲍照 《拟古诗》之一:“留我一白羽,将以分虎竹。” 唐 李白 《出自蓟北门行》:“虎竹救边急,戎车森已行。”按,《汉书·文帝纪》:“﹝二年﹞九月,初与郡守为铜虎符、竹使符。”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铜虎符第一至第五,国家当发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答合乃听受之。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长五寸,鐫刻篆书,第一至第五。”又《后汉书·杜诗传》:“旧制发兵,皆用虎符,其餘徵调,竹使而已。”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虎竹是汉语中具有特定历史内涵的复合词,原指古代军事调遣的信物“虎符”与“竹使符”的合称,现多用于文学作品中代指兵权或军事职责。《汉语大词典》收录该词,释义为“虎符与竹使符的并称,泛指古代发兵遣将的信物”。其具体含义可从三方面解析:

  1. 历史来源与形制

    虎符为铜制虎形器物,常见于战国至隋唐时期,分左右两半,右半存于朝廷,左半授予将领,需两半相合方可调兵。竹使符则为竹制信物,与虎符配合使用,多见于汉代,《史记·孝文本纪》载“初与郡国守相为铜虎符、竹使符”。

  2. 文学象征意义

    唐代诗人李白《塞下曲》中“虎竹救边急,戎车森已行”一句,即以“虎竹”借指朝廷紧急军事命令,体现其作为权力象征的文化意涵。该用法在古典诗词中延续至明清时期。

  3. 现代语义延伸

    在当代语境中,“虎竹”一词除用于历史研究外,亦见于工艺领域,特指以竹材雕刻的虎形摆件,取“虎”的威严与“竹”的刚直寓意,成为传统文化符号载体。

此词反映了中国古代军事制度与工艺文化的结合,其双重属性在《辞海》及《中国军事制度史》等权威文献中均有考据。

网络扩展解释

“虎竹”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指代铜虎符与竹使符的合称,主要用于军事和行政调令。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虎竹”由铜制虎符和竹制使符组成。其中:

    • 铜虎符:用于调遣军队,通常分为两半,朝廷与将领各持一半,合符方可发兵。
    • 竹使符:用于征调物资、官吏派遣等行政事务,以竹制成。
  2. 历史背景与用途
    据《汉书·文帝纪》记载,西汉初年已使用虎符与竹符作为凭证,加强中央集权。虎符强调军事控制,竹符则涉及日常行政,二者共同构成古代政令传达的核心工具。

  3. 文学引用
    该词在诗词中常象征边疆军务或家国责任。例如:

    • 南朝鲍照《拟古诗》:“留我一白羽,将以分虎竹”,表达戍边将士的使命。
    • 李白《出自蓟北门行》:“虎竹救边急,戎车森已行”,描绘紧急军情下的调兵场景。
  4. 权威性与考据
    主要来源为《汉书》及历代注疏,现代字典(如查字典、单词乎)也收录了词义解释,但部分网页权威性较低,建议优先参考历史文献。

如需更完整的制度演变或实物考据,可查阅《汉官六种》《史记》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辫绳别籍异财比较文化并肩作战毕娶参附惨痛漕船草莱倡议书朝行趁常陈物泏泏大出丧大古丹聪担纆丹石店二哥东马严徐动问断长续短高堂大厦弓力盒子霍乱霍驿交映结驷连骑阶台屐履间决泆聚讼纷纭考勤簿恪慎兰荪乐簴勒取漏逸没添货瓫溢铺屋乾罢钦惟蛆扒散台飒擖闪开蜃气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霜露感书愤田郎铁棓忳忳讬分威械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