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膏腴;肥沃。《詩·大雅·緜》:“ 周 原膴膴堇荼如飴。” 毛 傳:“膴膴,美也。” 晉 張載 《七哀詩》:“恭文遙相望,原陵鬱膴膴。” 唐 辯機 《<大唐西域記>贊》:“降生故基,與川原而膴膴;潛靈舊址,對郊阜而茫茫。”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中國地質略論》:“嗚呼!不待十年,将見此膴膴中原,已非復吾曹之故國!”
“膴膴”是一個較為生僻的疊音詞,主要用于古代文獻中,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它的核心含義是形容土地肥沃豐饒,常見于《詩經》等典籍。以下是具體解釋:
本義
“膴”字讀作wǔ(或hū),本指肥美的肉,後引申為土地肥沃、物産豐饒的狀态。疊用為“膴膴”時,強調土地的廣闊肥美,如《詩經·大雅·緜》中“周原膴膴,堇荼如饴”,意為周原土地豐沃,連苦菜都如糖般甘甜。
引申用法
可泛指事物茂盛、繁盛之貌,如草木豐茂或生活富足的場景。
若需進一步探究,建議查閱《古代漢語詞典》或《詩經》相關注解。
《膴膴》是一個漢字詞語,這個詞的意思是形容植物繁茂、茂盛的樣子。它通常用來形容草木茂盛的景象,也可以用來形容人文草長莺飛的自然景觀。
《膴膴》這個詞的部首是⺙(艸),總共有15個筆劃。
《膴膴》是一個古代漢字,它最早出現在《莊子·逍遙遊》之中。而在古代漢字的繁體中,它的寫法是「蕈蕈」。
在古代漢字中,漢字的寫法經曆了演變和變化。而在古時候,《膴膴》這個詞是通過「⺙」(艸)+「蕈」的結構來表示的。
1. 春天來了,大地上綠草如茵,花團錦簇,處處是膴膴的景色。
2. 這片田野十分肥沃,種的莊稼長得非常膴膴。
1. 膴膴景象
2. 膴膴繁茂
3. 膴膴生長
1. 茂盛
2. 茁壯
3. 鬱藻
1. 荒蕪
2. 荒涼
3. 刺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