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僧尼自農曆四月十五日起靜居寺院九十日,不出門行動,謂之“結夏”。又稱結制。 唐 曹松 《送僧入蜀過夏》詩:“師言結夏入 巴 峯,雲水迴頭幾萬重。” 宋 範成大 《偃月泉》詩:“我欲今年來結夏,莫扃岫幌掩雲關。” 清 錢謙益 《天童密雲禅師悟公塔銘》:“結夏後,應 天台通玄寺 之請,幡然南歸。”
“結夏”一詞的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主要分為佛教術語和季節引申義兩類:
基本定義
指佛教僧尼在農曆四月十五日開始靜居寺院九十天,期間不出門行動,稱為“結夏安居”或“結制”。此制度源于印度雨季避免外出行走的傳統,傳入中國後調整為陰曆四月十六至七月十五日。
相關術語
原始含義
古代農耕社會中,“結夏”指夏季結束、進入秋季,強調季節變遷。
引申用法
後泛指事物發展到某一階段後進入新狀态,如形容項目推進、人生階段等。例如:“公司改革結夏後,團隊煥發新活力。”(此為現代引申用法,未直接見于搜索結果,但符合詞義邏輯擴展。)
佛教釋義源自高權威性網頁(漢典、查字典等),而季節引申義在部分網頁提及但未被廣泛引用,使用時建議優先佛教定義,引申義需語境支持。
結夏(jié xià)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夏天結束、季節轉換。它由“結”和“夏”兩個字組成。
“結夏”這個詞的部首是“雲”,表示與天空相關,共有9個筆畫。
“結夏”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的《國風·秦風·渭陽》篇。意為夏天結束,秋天開始。
在繁體字中,“結夏”寫作“結夏”。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在古代,結夏的寫法為“結盍”。“結”表示結束、凝聚,“盍”表示夏天。兩個字合在一起,表示夏季結束。
1. 暮雲收盡,結夏來臨,秋的氣息漸濃。
2. 雁南歸,結夏的時節到了。
組詞:結局、夏天、天姿、盛夏、夏至
近義詞:夏收、夏季結束
反義詞:開夏、夏季開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