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raw a lesson from a bitter experience;recall the past with pangs in the heart;take one's painful experience to heart] 事後追憶痛苦的往事,痛苦更甚
創痛平複或悲痛的心情平靜之後,回想當時所遭的痛苦。含有吸取教訓,警惕未來的意思。語本 唐 韓愈 《與李翺書》:“僕在京城八6*九6*年,無所取資,日求於人,以度時月,當時行之不覺也。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當痛之時,不知何能自處也。” 宋 文天祥 《<指南錄>後序》:“嗚呼!死生,晝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惡,層見錯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兒女英雄傳》第十二回:“公子想起自己那番苦楚,痛定思痛,也不覺失聲痛哭。” 沙汀 《闖關》十二:“于是他又痛定思痛的詳細回憶了一遍幾天來的經曆。”亦省作“ 痛定 ”、“ 痛定思 ”。 宋 鄭樵 《<通志>總序》:“臣上稽三皇五帝之形勢,遠探四夷八蠻之巢穴,仍以 梁汴 者,四朝舊都,為痛定之戒。” 清 黃遵憲 《亂後歸家》詩:“颠倒歸來夢,驚疑痛定思。”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痛定思痛漢語 快速查詢。
"痛定思痛"是漢語中具有警示意義的成語,指人在經曆痛苦後冷靜反思,從中吸取教訓。該詞最早見于唐代韓愈《與李翺書》"如痛定之人,思當痛之時",宋代文天祥在《指南錄後序》中化用為"痛定思痛,痛何如哉",奠定現代語義基礎。
從現代漢語詞典釋義來看,《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悲痛的心情平靜之後,再追想當時所受的痛苦",強調對過往經曆的深度複盤。漢典網進一步補充其語法功能,指出該成語常作謂語、定語、狀語,多用于書面語境,如"這場事故後我們更要痛定思痛,完善安全制度"。
該成語的語義演變體現漢語的意象思維特征。"痛"既指肉體痛苦,也喻精神創傷,"思痛"則包含對事件根源的追溯和防範策略的構建。據《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考據,明代開始該詞逐漸脫離具體傷痛範疇,延伸至對各類挫折的反思。
參考資料:
“痛定思痛”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指在痛苦的心情平複後,再回想當時所受的磨難,常帶有吸取教訓、警示未來的含義。其核心在于通過反思過去的痛苦經曆,達到自我警醒或成長的目的。
成語不僅描述情感狀态,更隱含“以史為鑒”的哲理。例如企業危機後複盤教訓,或個人失敗後總結改進,均體現“痛定思痛”的積極意義。
若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參考文天祥《指南錄後序》或韓愈相關著作。
半仙寶界避懶不堪七讒怒恥恚丹樞達莊燈絲鼎司低仰東渡二陽額外之人煩任海魂衫咳首黃金花昏氛奬勵醬蒙建首稽防金鼓金虀玉鲙積暑卷揚機累屋臉厚鍊術理繁剚劇理功淩踏裡首流溺忘反明遠樓臬樴普濟衆生俏潔挈還岐徑氣力輕捷啟手足睿問潤屋潤身三千六百釣山高月小沈蠱射親說三分溲浡帖席妄聽僞怠吻獸窩棚武斷專橫銷落戲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