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raw a lesson from a bitter experience;recall the past with pangs in the heart;take one's painful experience to heart] 事後追憶痛苦的往事,痛苦更甚
創痛平複或悲痛的心情平靜之後,回想當時所遭的痛苦。含有吸取教訓,警惕未來的意思。語本 唐 韓愈 《與李翺書》:“僕在京城八6*九6*年,無所取資,日求於人,以度時月,當時行之不覺也。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當痛之時,不知何能自處也。” 宋 文天祥 《<指南錄>後序》:“嗚呼!死生,晝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惡,層見錯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兒女英雄傳》第十二回:“公子想起自己那番苦楚,痛定思痛,也不覺失聲痛哭。” 沙汀 《闖關》十二:“于是他又痛定思痛的詳細回憶了一遍幾天來的經曆。”亦省作“ 痛定 ”、“ 痛定思 ”。 宋 鄭樵 《<通志>總序》:“臣上稽三皇五帝之形勢,遠探四夷八蠻之巢穴,仍以 梁汴 者,四朝舊都,為痛定之戒。” 清 黃遵憲 《亂後歸家》詩:“颠倒歸來夢,驚疑痛定思。”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痛定思痛漢語 快速查詢。
“痛定思痛”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指在痛苦的心情平複後,再回想當時所受的磨難,常帶有吸取教訓、警示未來的含義。其核心在于通過反思過去的痛苦經曆,達到自我警醒或成長的目的。
成語不僅描述情感狀态,更隱含“以史為鑒”的哲理。例如企業危機後複盤教訓,或個人失敗後總結改進,均體現“痛定思痛”的積極意義。
若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參考文天祥《指南錄後序》或韓愈相關著作。
痛定思痛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在痛苦的時候進行思考,從痛苦中總結經驗教訓。
痛的部首是疒,共5畫;定的部首是宀,共宀畫;思的部首是心,共4畫。
痛定思痛最早出現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描述了賈生遭受屈原陷害後的反思。在繁體字中,痛定思痛的“痛”字被寫成“痌”。
古時候,痛定思痛的寫法為“痛訂思痛”。這個寫法中,“訂”是“定”的舊字體,表示确定、決定的意思。
他經過一場失敗後,痛定思痛,找到了下一步的發展方向。
痛感、痛快、痛楚、尋釁滋事、尋病覓痛
痛苦中尋找教訓,痛經思非
痛定思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