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食的意思、薦食的詳細解釋
薦食的解釋
不斷吞食;不斷吞并。《左傳·定公四年》:“ 吳 為封豕長蛇,以薦食上國。” 杜預 注:“薦,數也。”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永甯寺》:“天不厭亂, 胡羯 未殄,鴟鳴狼噬,薦食 河 北。” 嚴複 《原強》:“ 忽必烈 汗薦食小朝,混一華夏,南奄 身毒 ,北暨 俄羅 ,幅度之大,古未有也。”
不斷吞食;不斷吞并。薦,通“ 洊 ”。 明 唐順之 《常州新建關侯祠記》:“島酋海宄,兇遜再生,競為長蛇,薦食我 吳 ,侯靈在焉,能無怒乎?”
詞語分解
- 薦的解釋 薦 (薦) à 推舉,介紹:推薦。舉薦。薦擢。 頻仍,屢次:薦仍(一再)。薦饑(連年饑荒)。薦食(一再吞食,喻不斷侵略)。薦臻(接連來到)。 進獻,祭獻:薦羞(進獻肴馔)。薦新(以初熟谷物或時鮮果物祭
- 食的解釋 食 í 吃:食肉。食欲。 吃的東西:食品。糧食。零食。豐衣足食。 俸祿:“君子謀道不謀食”。 日月虧缺或完全不見的現象:日食。月食。 食 ì 拿東西給人吃:食母(乳母)。 食 ì 用于人名:郦食其
專業解析
“薦食”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闡釋:
一、 本義與核心釋義
“薦食”意指“一再吞食”、“不斷侵吞”。其核心在于“重複、頻繁地進行吞食(或侵略)行為”。
- “薦” (jiàn): 此處通“洊”,意為“屢次”、“接連不斷”。王引之《經義述聞·通說上》“薦”字條指出:“薦與洊同。洊,再也,數也。”[來源:《經義述聞》]
- “食” (shí): 本義為“吃”,在此引申為“吞食”、“侵吞”、“蠶食”。
- 結構特點: “薦食”屬于古漢語中的“同義複用”或“連文”結構,“薦”與“食”在“重複進行吞食行為”這一意義上相互補充、強化,共同構成一個含義更明确的複合詞。
二、 典型用法與引申義
該詞主要用于描述外族或敵對勢力對中原王朝或某一地域的持續、反複的侵略與掠奪。
- 曆史語境中的侵略: 最經典的用例出自《左傳·定公四年》:“吳為封豕長蛇,以薦食上國。”[來源:《左傳》] 此處将吳國比作貪婪的大豬長蛇,形象地描繪其不斷侵吞中原諸侯國的行徑。後世如《後漢書·班固傳》引《西都賦》:“薦食三秦”亦指匈奴等對秦地的反複侵擾[來源:《後漢書》]。
- 象征貪婪蠶食: 其引申義強調侵略者的貪婪無厭和行為的持續性、漸進性,如同野獸反複啃食獵物。如《史記·秦本紀》雖未直接使用“薦食”一詞,但所述戎狄侵周、秦襄公救周等史實,正是“薦食”現象的體現[來源:《史記》]。
三、 文化内涵與象征意義
“薦食”一詞承載了特定的文化觀念:
- 華夷之辨的體現: 它常出現在描述華夏(中原)文明遭受周邊“夷狄”勢力威脅的語境中,反映了古代華夏中心觀和對外部威脅的警惕[來源:曆代史書及華夷觀念研究]。
- 災難與禍患的象征: 該詞帶有強烈的負面色彩,象征着戰亂、破壞和深重的災難。如《詩經·小雅·十月之交》雖未用“薦食”,但“百川沸騰,山冢崒崩…日有食之”等災異描寫,其引發的恐慌與“薦食”所象征的災難感相通[來源:《詩經》]。
四、 權威詞典釋義佐證
權威漢語工具書對“薦食”的釋義可印證以上分析:
- 《漢語大詞典》: 明确解釋為“不斷吞食;不斷吞并”。[來源:《漢語大詞典》]
- 《辭源》(修訂本): 釋義為“一再吞食。比喻不斷侵略”,并引《左傳·定公四年》為例。[來源:《辭源》]
“薦食”是一個源于先秦典籍、具有特定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古漢語詞彙,其核心意義在于描述外敵或禍患的反複、貪婪的侵吞行為,帶有強烈的負面評價色彩,是理解古代戰争史和華夷觀念的重要語詞。
網絡擴展解釋
“薦食”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文獻來源區分:
-
古典文獻中的核心含義(源于《左傳》)
指頻繁侵略、不斷吞并,常用于描述外族入侵或勢力擴張。
- 語出《左傳·定公四年》:“吳為封豕長蛇,以薦食上國。”杜預注:“薦,數也”,即“多次”之意。
- 北魏《洛陽伽藍記》用“薦食河北”形容胡羯頻繁侵擾河北地區。
- 此義強調侵略行為的持續性,類似“蠶食”但頻率更高。
-
現代可能的引申誤用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拆解為“推薦+食物”,解釋為推薦美食,但缺乏古典文獻支撐,可能是對“薦”字“舉薦”義的誤植。
辨析建議:
在閱讀古文時優先采用第一種解釋,如《左傳》等戰争語境;若現代文本中出現“薦食”,需結合上下文判斷是否屬于引申誤用。二者實為同形異義詞,需注意區分。
别人正在浏覽...
愛斯基摩人暗魄百末白蘋跋山涉川背景辮髻鬓環蠶舍長篇大套常業插嘴澄澈宸景典證浮惑福謙關馬鄭白管視謊厮回施誨益翦裁監董江鼍鑒毛辨色監陣嬌氣抗手款望枯槎暌孤料壺戾家把戲離顔曆營躶袒履中孖舲艇旄車迷妄牧馬柰苑難為内籀弄性尚氣畔岸千金買笑欽鸮飒飒試法熟石灰托名霧疊五色诏詳問銷改小眉寫據溪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