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身焦思的意思、勞身焦思的詳細解釋
勞身焦思的解釋
形容身體和精神都很辛勞。 唐 杜甫 《憶昔》詩之一:“至今今上猶撥亂,勞身焦思補四方。” 清 梅曾亮 《贈林侍郎序》:“人知公撫 吳 之勤……而豈知勞身焦思,獨運於衆人所不見者哉。”
詞語分解
- 勞的解釋 勞 (勞) á 人類創造物質或精神財富的活動:勞動。勞力。勞逸。功勞(功業,成績)。按勞分配。 辛苦,辛勤:勞苦。勞頓(勞累困頓)。勞瘁(勞累病苦)。勞碌(事情多而辛苦)。勞心。疲勞。煩勞。任勞任怨。
- 焦思的解釋 焦苦思慮。《史記·夏本紀》:“ 禹 傷先人父 鯀 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三十年,過家門不敢入。” 曹禺 等《膽劍篇》第三幕:“他的形容比在石室中顯得更憔悴了,面色黑了一些,鎖着眉尖,仿佛焦思着
專業解析
"勞身焦思"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láo shēn jiāo sī,形容人身體勞累,精神焦慮的狀态,常用于描述因操勞事務而身心俱疲的情形。
詳細釋義:
-
勞身:
指身體上的操勞、辛苦。強調體力上的付出與疲憊,如奔波勞作、殚精竭慮導緻的身體損耗。
-
焦思:
“焦”指焦慮、憂急,“思”指思慮、思考。合指因過度憂慮或反複思考問題而精神焦灼不安,内心煎熬。
整體含義:
該成語描繪了人為處理繁重事務或應對困境時,身心雙重疲憊的狀态——既耗費體力,又因思慮過重而精神焦灼。其核心在于突顯主體為達成目标或解決問題所承受的巨大身心壓力。
權威來源與引用: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明确釋義為“身體勞累,内心焦慮”,強調身心俱疲的狀态。該詞典作為漢語權威工具書,收錄釋義嚴謹,具有學術公信力。
-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注解為“形容身體辛勞,心神焦慮”,并指出其多用于描述古人勤勉政務或憂心國事的情狀,體現成語的曆史語境。
-
典出《史記·夏本紀》:
成語最早見于司馬遷《史記》記載大禹治水:“禹傷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
此處生動刻畫大禹因治水重任而身體力行、憂思竭慮的形象,成為該成語的經典用例。
用法與語境:
- 語法功能:多作謂語、定語,如“他勞身焦思,終成此事”。
- 情感色彩:含褒義,常贊頌為事業或責任忘我付出的精神,但亦隱含對過度消耗身心的警示。
- 近義詞:殚精竭慮、嘔心瀝血、宵衣旰食。
- 反義詞:養尊處優、逍遙自在。
文獻參考:
- 《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卷三《夏本紀》,司馬遷著。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出版。
-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4年修訂版。
網絡擴展解釋
“勞身焦思”是一個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 字面含義:指身體勞累、精神焦慮,形容人為某事憂心苦思的狀态。
- 結構解析:由“勞身”(身體辛勞)和“焦思”(内心焦慮)兩部分組成,屬聯合式成語。
出處與背景
- 最早記載:出自《史記·夏本紀》,記載大禹治水時“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
- 曆史背景:大禹因父親鲧治水失敗被誅,心懷責任,以極度辛勞和專注的态度治理水患,體現對事業的執着。
用法與例句
- 語法功能:多作謂語或賓語,用于書面語境。
- 感情色彩:中性或略帶褒義,強調責任感與付出。
- 例句:
- 唐代杜甫《憶昔》:“至今今上猶撥亂,勞身焦思補四方。”
- 清代梅曾亮描述官員勤政:“勞身焦思,獨運于衆人所不見者。”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殚精竭慮、嘔心瀝血(強調身心投入)。
- 反義詞:遊手好閑、安逸無憂(指懶散或輕松狀态)。
現代適用場景
- 多用于形容為重要事務或責任付出巨大努力的人,如科研工作者、救災人員等。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史記》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百度百科)。
别人正在浏覽...
阿摩敦蚌珠悲良弓禀履草索愁愁摴博村口道媪打問號定亂斐如咯叽格拉跟伴攻掠關格海田浩唱合卺黃蜂繪寫介甲機籁機理晶英錦囊句進築镌題鞫報句闌君夫人刊載尻輿神馬刳胎焚夭淚如泉湧蓼蕭裂理栗黃流僻驽拙女客辟位青繩羣下妊娠上樓去梯社會化折要適婚手題司職筒釣脫胎換骨無可奉告宵濟小駕遐世謝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