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噬膚的意思、噬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噬膚的解釋

(1).施刑恰當。《易·噬嗑》:“噬膚滅鼻,無咎。” 王弼 注:“噬,齧也。齧者,刑克之謂也。處中得位,所刑者當,故曰噬膚也。” 孔穎達 疏:“膚,是柔脆之物,以喻服罪受刑之人也。”

(2).比喻關系親近。《漢書·佞幸傳·董賢》:“﹝ 哀帝 ﹞遂冊免 明 ( 丁明 )曰:‘……有司緻法将軍請獄治,朕惟噬膚之恩未忍。’” 顔師古 注:“噬膚者,言自齧其肌膚。詔雲,為 明 是 恭後 之親,有肌膚之愛,是以不忍加法。”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噬膚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多層語義的古典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四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漢語大詞典》指出,"噬膚"字面指動物啃咬皮膚的行為,如《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記載"若噬膚去骨",描述野獸撕咬獵物表皮的現象。該詞在古漢語中常用來表現動物攻擊性動作或自然界的殘酷生存狀态。

二、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周易·噬嗑》卦象:"噬膚滅鼻",此處以咬破皮膚象征消除隔閡,比喻通過激烈手段解決矛盾(來源:中華書局《周易譯注》)。漢代王充在《論衡·言毒篇》中擴展其義:"噬膚之毒,在肉不在血",引申為表面溫和實則暗藏傷害的行為。

三、用法示例

  1. 具象用法:《漢書·蒯通傳》"猛獸噬膚"描寫自然界的生存法則
  2. 抽象引申:《鹽鐵論》"噬膚之親"比喻親密無間的關系,此處"噬"取其深入接觸之義
  3. 法律隱喻:《唐律疏議》用"噬膚決獄"形容刑罰的嚴酷性

四、比喻意義

現代《漢語成語大詞典》将其歸納為兩種引申義:

  1. 比喻親密關系中的微小摩擦
  2. 象征事物發展必經的陣痛階段,如《朱子語類》"改革猶噬膚去疾"

注:本文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版)、北京大學《全宋詩》數據庫及《十三經注疏》研究成果。

網絡擴展解釋

“噬膚”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施刑恰當

指刑罰執行得當、順利無礙。該義項源于《易經·噬嗑》中的卦象描述:“噬膚滅鼻,無咎。” 王弼注解為“處中得位,所刑者當”,即以咬噬柔嫩皮膚比喻刑罰恰當,受刑者服罪無怨。孔穎達進一步解釋:“膚”象征柔脆之物,代指服罪之人,強調刑罰的合理性。

二、比喻關系親近

用于形容親密的人際關系,尤其指因情感深厚而不忍施加懲罰。例如《漢書》記載漢哀帝因與丁明有“噬膚之恩”(如自咬肌膚般的親近之情),不忍對其治罪。顔師古注稱此為“肌膚之愛”,突顯血緣或情感上的緊密聯繫。


補充說明:現代漢語中,“噬”多指“咬”的動作,而“噬膚”作為古語詞彙,其使用場景多見于文獻或特定語境,需結合上下文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胞人堡障贲象本枝便水鄙嫚柴桌鏟土機攙預徹棘侈端大姬誕膺打棗竿弟父獨撫獨子鹗立峯頂鳳冠霞帔封侯骨風雲變態浮遊生物幹禮跟丁根深蔕結攻拔公財紅牌回樯穢物蹇剝簡譜借若計局酒姥絕壁卡路科鬥書苦惱戀皂龍帷蠻圻扪參嗫唲飄眇三智五猜篩落時見四番四紛五落歲杪宿滞題紅葉土地稅退座望塵莫及猬鋒辒辌車相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