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髡流的意思、髡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髡流的解釋

亦作“髠流”。古代一種刑罰。剃去罪徒須發并流放邊地。 宋 曾敏行 《獨醒雜志》卷五:“ 秦相 大怒,付 鍔 于理。諫官承風旨,遂謂公與 鍔 為刎頸交,更相譽説,由是罷郡。 鍔 遂髠流 嶺 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髡流是古代中國刑罰制度中的一種複合刑,由“髡刑”與“流刑”結合而成,主要針對罪行較重但未至死刑的犯人。其核心含義如下:

  1. 髡刑的本義

    “髡”指剃去犯人的頭發和鬓須,屬身體刑的一種。古代華夏民族視“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剃發不僅是對肉體的懲罰,更是對人格尊嚴和精神上的羞辱(《古代刑罰與刑具》,李力著)。此刑源于周代,後世多作為附加刑使用。

  2. 流刑的實質

    “流”即流放,将犯人強制遷徙至邊遠荒僻之地服勞役或戍邊。秦漢時稱“遷”“徙”,北朝正式确立為“流刑”,位列“五刑”之一(《中國法制史》,張晉藩主編)。其目的在于隔離罪犯、開發邊疆,兼具懲戒與實邊功能。

  3. 髡流的複合執行

    髡流并非獨立刑名,而是司法實踐中對重犯的疊加懲處方式。犯人先受髡刑(剃發示辱),再遭流放(遠戍服苦役)。例如《魏書·刑罰志》載:“諸犯死罪,若祖父母、父母年七十以上,無成人子孫,旁無期親者,具狀上請。流者鞭笞,留養其親,終期從流。不在原赦之例,皆髡笞流徙。”此處“髡笞流徙”即包含髡刑與流刑的并科。

  4. 曆史演變與文化意涵

    髡流集中體現了古代刑罰“懲教結合”的特點:髡刑摧毀罪犯的社會身份認同,流刑則通過地理隔離強化其“化外之民”的标籤。唐宋以後,隨着流刑制度的細化(如區分裡程、附加杖刑),髡刑逐漸被其他身體刑替代,但“髡流”作為對重罪的象征性描述仍見于文獻(《中國刑罰史》,周密著)。

學術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髡流”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與刑罰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釋義
“髡流”指古代一種複合刑罰,包含兩種懲治手段:

2. 曆史背景
該刑罰結合了肉體懲戒(剃發損其尊嚴)與空間隔離(流放限制自由),多用于懲治較重罪行。類似刑罰在《周禮》《唐律疏議》等典籍中亦有記載,但具體名稱可能因朝代不同存在差異。

3. 異體寫法
亦作“髠流”,因“髡”與“髠”為異體字關系,二者含義相同。

擴展說明
髡刑在漢代尤為常見,如司馬遷《報任安書》提及“剔毛發”之辱,即指此類刑罰。流放則常見于各朝代,如宋代“刺配”制度結合了刺字與流放,與“髡流”有相似邏輯。

别人正在浏覽...

稗糲寶冠鼻青臉腫壁人不顧前後慘黛成盧酬物楮冠除皮翠钿麤快碉磡鬥葉子燔祭風衢風通道會負土敢保格套廣博懷娠驩逸胡同兒見賜繭繭解氣酒道雞鹜相争看語鲲鲕勵世流名流射流星群裡外夾攻蒙闇面影鳴玉敏惜目斷魂銷納贖前所未知青帝仁弱肉凍識藝收掌霜棱霜鼙睡債素舸天情涕唾拖家帶口文人相輕無藉無量心小範老子心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