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色的革带。《周礼·春官·巾车》:“木路,前樊鵠缨,建大麾以田,以封蕃国。” 郑玄 注:“以浅黑饰韦为樊,鵠色饰韦为缨。”
“鹄缨”是古代文献中出现的专有名词,其含义和出处可综合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指白色的革带,主要用于古代车马装饰。该词由“鹄”(白色)和“缨”(穗状饰物或革带)组合而成,字面意为“白色饰带”。
详细解析
出处与文献依据
源自《周礼·春官·巾车》:“木路,前樊鹄缨,建大麾以田,以封蕃国。” 郑玄注:“以浅黑饰韦为樊,鹄色饰韦为缨。”。此处描述古代“五路”车中的木路车装饰,前部用浅黑色皮革(樊),革带部分用白色(鹄缨)。
词义构成
象征意义
白色革带可能与古代礼仪等级相关,用于分封藩国或田猎场合,体现礼制规范。
总结
“鹄缨”是古代车马装饰术语,特指白色革带,其名称、颜色及用途均与《周礼》记载的礼制密切相关。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周礼》原文及汉代郑玄注疏。
《鹄缨》这个词的意思是指鹤儿缨,是古代帽子上的一种装饰品,用来装饰帽缨的顶部,形状像鹤的嘴巴。
《鹄缨》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鸟(鹤)和缶(缨)。根据这两个部首的笔画数,它的总笔画数为20画。
《鹄缨》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左传·昭公元年》中的记载。它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描写奢侈装饰的一句话:“鹄缨于陆,锦绣于前。”意思是“鹤儿缨佩戴在帽子上,锦绣装饰在前胸。”这个词的意义也被引申为形容人的华丽装饰或精美饰品。
《鹄缨》的繁体字为「鵠纓」。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有时会有不同的形态。根据古籍记载,古时候的《鹄缨》书写形式有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字形的古奥和笔画的变化上,但基本上是如今的字形的演变而来。
他帽子上的鹄缨十分华丽,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鹤儿。
鹄缨这个词本身已经是一个复合词,内含鹤和缨两个词元。与之相关的常见组词有鹄立(鹤立,形容人的态度挺拔)、缨络(系饰)、缨络牵连(事情关系复杂)等。
《鹄缨》的近义词有鹤缨、鸟缨。
《鹄缨》的反义词是素净、简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