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舉哀的意思、舉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舉哀的解釋

(1) [wail in mourning]∶指辦喪事時高聲號哭,表示哀悼

(2) [go into mourning]∶戴孝

詳細解釋

指高聲號哭以哀悼。《東觀漢記·陳龜傳》:“ 陳龜 為 五原 太守,後卒, 西域 胡夷, 并 涼 民庶,鹹為舉哀,弔祭其墓。” 元 宮天挺 《範張雞黍》第二折:“老夫正撫古樹盤桓片時,則聽的草堂上賢士舉哀。”《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二:“大家舉哀了一場,将一杯水酒澆奠了,停柩在家。”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舉哀”是漢語中與喪葬禮儀相關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曆史文獻及語境中有所體現,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1. 高聲號哭以示哀悼
    指在喪禮中通過大聲哭泣表達悲痛,是傳統喪葬儀式的重要環節。這一行為既是對逝者的哀思,也是禮儀規範的一部分。

  2. 辦理喪事的統稱
    廣義上可指整個喪事的操辦過程,如《三國演義》中“舉哀報喪”即包含宣布喪事、安排儀式等環節。


二、曆史文獻中的使用

  1. 古代詩詞與文學作品
    唐代孫元晏《陳·宣帝傷将卒》中“況得君王為舉哀”,宋代王禹偁詩句“見說吾君舉哀處”,均體現舉哀作為儀式行為的莊重性。

  2. 史書與小說記載
    《東觀漢記》記載陳龜去世後民衆“舉哀弔祭”,《初刻拍案驚奇》描述劉元普“舉哀拜奠”,說明其廣泛的社會應用。


三、相關禮儀規範

  1. 儒家禮制的影響
    儒家對舉哀有嚴格規定,包括舉哀期的時長、儀式流程甚至棺材規格,體現了古代社會對喪禮的重視。

  2. 文化差異與演變
    不同朝代和地區對舉哀的形式有所調整,如《三國演義》中通過“假寫遺囑”後再舉哀,反映特定曆史背景下的喪葬習俗。


四、現代語境中的延伸

現代漢語中,“舉哀”一詞多用于書面或曆史叙述,日常口語中較少使用,但仍在學術研究、文學創作及傳統禮儀讨論中出現。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或禮儀細節,可參考《三國演義》《東觀漢記》等原文,或查閱古代禮制研究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舉哀

舉哀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表達哀悼,表示對去世者的悼念。

拆分部首和筆畫:舉(手)+ 哀(音)= 8筆。

來源:

繁體:舉哀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舉哀這個詞的寫法稍有不同。舉這個字在古代是用“禾耳刀”代替了現代的“扌”部,耳代替了西文的號。哀這個字在古代是用“衣寸大”代替了現代的“衤”部。

例句:

1. 在親人去世的時候,我們都應該舉哀。

2. 他們為了紀念英雄烈士,集體舉哀三分鐘。

組詞:

舉事、舉動、舉世、舉足輕重、哀悼、哀號、哀樂、哀憐。

近義詞:

悲痛、悼念、憂傷、失望、悔恨。

反義詞:

慶祝、歡樂、喜悅、振奮、祝賀。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