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民間一種習俗。 清 顧祿 《清嘉錄·跳锺馗》:“丐者衣壞甲胄,裝 鐘馗 ,沿門跳舞以逐鬼,亦月朔始,屆除夕而止,謂之‘跳鐘馗’。”
“跳鐘馗”是中國一項古老的民俗表演活動,主要分為南北兩派,具有驅邪祈福的寓意。以下是詳細解釋:
“跳鐘馗”源于民間對鐘馗的信仰。鐘馗是傳說中驅鬼逐邪的神靈,形象威嚴剛正,民間通過舞蹈形式模仿其捉鬼場景,祈求平安。
南派(歙縣“嬉鐘馗”)
盛行于安徽歙縣,始于明代萬曆年間,距今400多年曆史。表演多在端午節舉行,以“跳”和“醉”為特色,包含《出巡》《嫁妹》《除五毒》等情節,用蝙蝠引路、醉酒舞、噴火等動作驅邪。
北派(戶縣跳鐘馗)
以陝西西安戶縣為代表,儀式更為複雜。需提前七天請神、祭器,傩儀隊伍巡遊時包含鼓樂、旗手、兵卒等,并伴有《賜福驅魔大法》等祈福環節。
部分資料提到“跳鐘馗”作為成語,比喻“逃脫法律制裁”(如),但此用法多見于網絡詞典,權威文獻中未廣泛記載,可能與民俗本義無關。
如需了解具體表演流程或文化細節,可參考歙縣、戶縣的地方志或民俗研究資料。
《跳鐘馗》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能夠高超地舞蹈,出色地表演。它常常用來形容某人的舞技或表演能力非常卓越,令人贊歎。
《跳鐘馗》這個成語拆分成了四個部首,分别是足部、月部、八部和馬部。它的總筆畫數為24畫。
《跳鐘馗》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唐代。相傳,唐明皇欣賞楚國樂舞,曾特意下诏邀請楚國的舞蹈家鐘馗來京城跳舞。鐘馗舞蹈技藝高超,跳舞時猶如飛天神仙一般,故得到了《跳鐘馗》這個成語。
《跳鐘馗》的繁體字為「跳鐘馗」。
在古時候,漢字「跳鐘馗」的寫法有所不同。例如,在宋代時期,它的寫法為「躢鐘馗」。在明代時期,則寫作「跳鍾馗」。
他跳鐘馗的技藝令人歎為觀止。
跳舞、鐘馗、欣賞、舞技、表演。
飛天、舞神、翩翩起舞。
笨拙、不靈活、跌跌撞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