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衰弱怯懦。亦指衰弱怯懦的人。 唐 杜甫 《舟中苦熱遣懷奉呈陽中丞通簡台省諸公》詩:“聲節哀有餘,夫何激衰懦。” 仇兆鳌 注:“激衰懦,言懦夫猶當激動。” 清 孫枝蔚 《移居懷遠坊喜與汪叔定季用愛園相近》詩:“故交回首隔風塵,少年對面欺衰懦。”《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論發辮原由》:“西裝嚴肅而發皇, 滿 裝鬆緩而衰懦,則於人種上有關,不獨取便於身體已也。”
“衰懦”是一個由“衰”和“懦”組合而成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兩字的本義及語境理解:
字義拆分
整體含義
組合後,“衰懦”通常指因身體衰弱導緻精神萎靡、性格怯懦的狀态。例如: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或文學描述,常見于曆史評述、人物刻畫等語境,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側重“衰”還是“懦”。例如:
“将軍昔年骁勇,而今衰懦,不複當年之志。”(此處強調因衰老導緻的鬥志衰退)
注意:現代漢語中“衰懦”使用頻率較低,日常交流更傾向用“體弱膽小”“年老怯懦”等白話表達。若在古籍或特定文本中遇到,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
衰懦是指人性格或行為上的軟弱、膽怯、無能等表示。一個衰懦的人往往缺乏勇氣和堅定的決心,容易被困難和挫折擊倒,喪失自信心。
衰懦的部首是肉,拆分後的筆畫分别是:"衣"(3畫)和"心"(4畫)。
《說文解字》中解釋"衰"為"穿衣裳也","懦"為"衣怯弱也"。"衰懦"就表示身穿破爛衣服,意味着衣衫褴褛、貧窮困苦,後來引申為性格軟弱、無能,形容人的精神狀态。
繁體字為「衰懦」。
古時候「衰」的字形與現代相同,而「懦」的古字形是「懦」字加上旁字「覀」,表示人的背彎曲成弓狀的樣子。
1. 他因為缺乏勇氣,被認為是一個衰懦的人。
2. 她害怕面對挑戰,顯露出衰懦的一面。
衰懦沒有常見的組詞,因為它們本身已經是一個完整的詞語。
近義詞有膽怯、懦弱、軟弱、怯懦。
反義詞有勇敢、堅強、剛毅、果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