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戶口與縣邑。 漢 代開始以戶口或縣邑為封建單位。《史記·三王世家》:“使諸侯王、封君得推私恩,分子弟戶邑。”《後漢書·黃瓊傳》:“今諸侯以戶邑為制,不以裡數為限。”
“戶邑”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如下:
“戶邑”由“戶”和“邑”兩字組成:
行政與戶籍意義
漢代以戶口數量或縣邑範圍作為分封諸侯、分配資源的依據。例如,諸侯的封地規模不再以地域面積為主,而是以管轄的戶數或縣邑數量為标準。
典型例證可見《史記·三王世家》記載:“使諸侯王、封君得推私恩,分子弟戶邑”。
社會結構意義
該詞亦隱含家族或家庭的規模與凝聚力,因“戶邑”既涉及戶籍統計,又體現地方治理中的家族紐帶。
漢代推行“戶邑制”,旨在通過戶籍與縣邑的綁定加強中央集權,确保賦稅、兵役等國家事務的有序管理。例如《後漢書·黃瓊傳》提到:“今諸侯以戶邑為制,不以裡數為限”。
“戶邑”是古代中國戶籍制度與地方行政結合的産物,既反映封建社會的治理邏輯,也體現家族與地域的關系。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史記》《後漢書》等文獻。
戶邑(hù yì)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以下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
戶邑指家戶,也指房子或人口的數目。在口語中常用于表示人口的數量。
戶邑的拆分部首是戶(hù),它是由兩個橫中間有豎的“門”字組成的。戶邑的總筆畫數為10個。
戶邑這個詞最早見于《說文解字》中,是一個古代漢字,經過演變和發展成為現代漢字。
在繁體字中,戶邑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戶的上部分為“丨”,下部分為“丿”,邑的上部分為“阝”,下部分為“口”。
1. 這個村子有一千戶人家。
2. 他是一個戶口比較多的大家族的後代。
戶邑的組詞有:戶口(hù kǒu)、家戶(jiā hù)、人戶(rén hù)等。
戶邑的近義詞有:人家、家庭、住戶等。
戶邑的反義詞沒有明确的對立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