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作的俗稱。《歧路燈》第九五回:“底是個有體有用的人,怎的沒有本頭兒?即令不曾著書立説,也該有批點的書籍。”
“本頭兒”是一個源自北京方言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延伸,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析:
著作的俗稱
這是該詞最基礎的含義,指代書籍或文稿的統稱。例如在清代小說《歧路燈》中提到:“怎的沒有本頭兒?即令不曾著書立説,也該有批點的書籍。”
拼音與注音
拼音為běn tou er,注音為ㄅㄣˇ ㄊㄡ ㄦ。
在口語中,“本頭兒”進一步引申為事物的本質、核心或實質。例如讨論問題時,可用此詞強調需抓住關鍵部分。
作為方言詞彙,其使用地域性較強,多見于非正式場合。部分現代詞典已收錄該詞,但實際應用中仍保留口語化色彩。
“本頭兒”兼具具體(指書籍)與抽象(指本質)的雙重含義,體現了漢語詞彙在演變中從具象到抽象的延伸特性。如需更全面的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歧路燈》等文獻。
詞語解釋:
《本頭兒》是北京方言中常用的一個詞,意指“本質”、“本源”或者某人最重要的身份、地位或職責。
部首與筆畫拆分:
該詞的部首是“木”,拆分為兩個筆畫。
來源及繁體:
《本頭兒》一詞源于北京方言,因為北京方言中的“本”音近似于漢字“本”的發音,而“頭兒”則代表人的頭,兩者結合即成為了常用詞語。“本頭兒”的繁體字為“本頭兒”。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沒有單獨的漢字來表示“本頭兒”,因為該詞是北京方言的産物。若要用漢字表達,則需要用“本”來表示“本質”、“本源”,而“頭”則代表頭部、開始或者首要之意。
例句:
1. 這個問題的本頭兒是什麼?(意為:這個問題的根源是什麼?)
2. 他是這個公司的本頭兒。(意為:他是這個公司的最高領導。)
組詞:
本尊、本事、本領、本質、本源等。
近義詞:
本質、實質。
反義詞:
外頭兒(意為:表面的、邊緣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