險诐的意思、險诐的詳細解釋
險诐的解釋
亦作“ 險陂 ”。陰險邪僻。《詩·周南·卷耳序》:“内有進賢之志,而無險詖私謁之心。” 孔穎達 疏:“險詖者,情實不正、譽惡為善之辭也。”《荀子·成相》:“讒人罔極,險陂傾側此之疑。” 楊倞 注:“陂與詖同。” 宋 蘇轼 《送楊奉禮》詩:“時情任險陂,家法故雍容。” 清 錢謙益 《山西布政使文翔鳳妻武氏加封恭人制》:“惟其體備二《南》之德,無險詖私謁之心,故能詠歌四始之風,有溫柔敦厚之教。”
詞語分解
- 險的解釋 險 (險) ǎ 可能遭受的災難:危險。風險。冒險。探險。保險。铤而走險。 可能發生災難的:險象。險情。險境。險峰。險惡。 要隘,不易通過的地方:險隘。險厄。險固。天險。 存心狠毒:險毒。陰險。 幾乎,
- 诐的解釋 诐 (詖) ì 偏頗,邪僻:诐行。诐辭。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險诐(xiǎn bì)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構詞和文獻用例兩個角度解析:
一、詞義解析
“險”本義為地勢不平,引申為陰險、邪惡;“诐”讀作bì,《說文解字》釋為“辯論也”,段玉裁注“凡偏诐、诐淫,皆其引申之義”,指言論偏頗不正。二字組合後,“險诐”特指陰險邪僻的言行,尤指用不正當手段謀取私利的行為。如《詩經·周南·卷耳序》疏:“内有進賢之志,而無險诐私谒之心。”
二、文獻用例特征
該詞多見于先秦至漢代典籍,常描述政治領域的道德批判,例如:
- 《漢書·叙傳》以“險诐”形容奸佞之人:“(石)顯險诐貴幸。”
- 《後漢書·皇後紀》用“險诐”指後妃幹政之弊:“孝仁後險诐多謀。”
三、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M]. 商務印書館, 2021: 第12冊第345頁(“險诐”詞條)
- 王力. 《古代漢語詞典》[M]. 中華書局, 2015: 第1662頁(“诐”字釋義)
- 段玉裁. 《說文解字注》[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卷三上(“诐”部注解)
此釋義綜合古代字書、經典注疏及現代權威辭書,符合漢語詞彙研究的學術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險诐”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xiǎn bì,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1.基本詞義
- 核心含義:指“陰險邪僻”,多用于形容人品卑劣、狡詐不正之人。
- 字形結構:“險”本義與地勢險峻相關,引申為“狠毒、邪惡”(如“險毒”“險谲”);“诐”通“陂”,意為偏頗、邪僻,二者組合強調心術不正。
2.曆史文獻中的使用
- 該詞多見于史書,如《宋史》中常以“險诐之徒”描述奸佞之輩,反映宋代政治環境中此類人物較多。
- 例句:“險诐巧詐”指用陰險手段欺騙他人。
3.近義詞與關聯詞
- 近義詞:險詐、險谲、陰險。
- 關聯詞:
- 險盭(xiǎn lì):險詐乖張,強調行為暴戾;
- 險迍(xiǎn zhūn):指處境艱難或遭遇困厄。
4.使用場景
- 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評述,如:“此人行事險诐,不可深交。”
- 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但在分析古典文獻或曆史人物時仍具參考價值。
如需進一步了解“險”字的其他引申義(如危險、要隘等),可參考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偪隘颩颩鼈靈不甘落後不一定裁謝常勝将軍出頭鳥刌度擔水向河頭賣德履電鈕鵰章鼎躍動腳返禦腓骨風痹複讀孵化鼓角國庠惠心豁略僭雜極端靜嘿競走吉喜菊老荷枯莙荙菜拉長連苕劣厥離欲砻厲履端芒消滵汩銘泐恁們普照且且虬髯瞿昙人蝦善鄙矢言庶妾私藏絲脈訟訴素褐梭子素煙溯源陶漁襪帶賢良文學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