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險陂 ”。陰險邪僻。《詩·周南·卷耳序》:“内有進賢之志,而無險詖私謁之心。” 孔穎達 疏:“險詖者,情實不正、譽惡為善之辭也。”《荀子·成相》:“讒人罔極,險陂傾側此之疑。” 楊倞 注:“陂與詖同。” 宋 蘇轼 《送楊奉禮》詩:“時情任險陂,家法故雍容。” 清 錢謙益 《山西布政使文翔鳳妻武氏加封恭人制》:“惟其體備二《南》之德,無險詖私謁之心,故能詠歌四始之風,有溫柔敦厚之教。”
“險诐”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xiǎn bì,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險”字的其他引申義(如危險、要隘等),可參考來源。
《險诐》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言語冒險、冒昧、冒失的言論或行為。它常用來形容那些言辭尖銳、過于直接,有可能引發争議或問題的言論。
《險诐》這個詞由部首組成,險的部首是阝(阜),而诐的部首是讠(言的變體)。險的筆畫數為11,而诐的筆畫數為9。
《險诐》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漢字演變。在古代,險字是指險要、危險的地方。而诐字則指背叛、誣陷、冒犯等負面行為。後來,兩個字合并,形成了《險诐》,用來形容言辭冒險、冒昧的行為。
《險诐》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險詖」。
在古代,險的古字形為「阝彡」,而诐的古字形為「言奇」。
他說出了一些險诐的話,引起了很多争議。
組詞:險要、險象、險情、冒險、險境等。
近義詞:冒昧、冒失、蠻橫、放肆等。
反義詞:謹慎、小心、言之有物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