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不當一的意思、十不當一的詳細解釋
十不當一的解釋
十個不抵一個。謂人雖多但不頂用。 漢 荀悅 《漢紀·文帝紀下》:“土山平陵,漫衍相屬,平原廣野,此車騎之地也,步兵十不當一。”《新唐書·唐休璟傳》:“後誚 楊再思 、 李嶠 、 姚元崇 等曰:‘ 休璟 練知邊事,卿輩十不當一。’”
詞語分解
- 十不的解釋 《宋史·選舉志一》:“是年,諸州所薦士數益多,乃約 周 顯德 之制,定諸州貢舉條法及殿罰之式:進士‘文理紕繆’者殿五舉,諸科初場十‘不’殿五舉,第二、第三場十‘不’殿三舉,第一至第三場九‘不’并殿一
- 一的解釋 一 ī 數名,最小的正整數(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壹”代)。 純;專:專一。一心一意。 全;滿:一生。一地水。 相同:一樣。顔色不一。 另外的:蟋蟀一名促織。 表示動作短暫,或是一次,或具試探性:算
網絡擴展解釋
“十不當一”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1. 基本釋義
指十個不抵一個,形容人數雖多但作用有限,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常用于強調質量或效率的重要性超過單純的數量。
2. 出處與背景
最早見于漢代荀悅《漢紀·文帝紀下》:“土山平陵,漫衍相屬,平原廣野,此車騎之地也,步兵十不當一。”。此句以軍事場景為例,說明步兵在開闊地形中遠不如車騎有效。唐代《新唐書·唐休璟傳》中也有引用,用于對比個人能力差異。
3. 語法與用法
- 詞性:作謂語、定語,多用于描述狀态或對比場景。
- 例句:如“休璟練知邊事,卿輩十不當一”(《新唐書》),強調唐休璟的軍事才能遠超同僚。
4. 反義詞
“一以當十”,意為一個人能抵擋十人,突出個體能力的重要性。
總結
該成語通過數量與效用的反差,強調質優于量的核心思想,適用于批判盲目追求數量或突顯關鍵個體價值的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二
《十不當一》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表示十中有一不合適、不適用或不得體。它的拼音是shí bù dàng yī。
拆分部首和筆畫:
- 十的部首是十字頭,筆畫數是2;
- 不的部首是一,筆畫數是4;
- 當的部首是彳,筆畫數是3;
- 一的部首是一,筆畫數是1。
來源:《十不當一》最初出自《三國演義》。這是劉備在壽春結交時談及朝廷重要官職的話。他說:“人之争于榮富者,十人九不當,若一人得之,有人之意。” 意思是說,就人們争奪權勢、地位等的情況來看,十個人中有九個人都不適合,隻有一個人才合適。
繁體:《十不當一》
古時候漢字寫法:《十不當一》(古)(當字的拆分部首為人)
例句:
作為領導者,我們要麼選人才,要麼培養人才,絕不能讓“十不當一”的人胖攬重要職位。
組詞:十全十美、十室九空、十萬火急、十字路口、十全九美
近義詞:萬中無一、百裡挑一、千載難逢、一人當關
反義詞:人人適任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