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都講生的意思、都講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都講生的解釋

協助主講的儒生。《後漢書·桓榮傳》:“除兄子二人補四百石,都講生八人補二百石,其餘門徒多至公卿。”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都講生是中國古代教育制度中的特定稱謂,指官學(如國子監、太學)中輔助博士或助教進行教學管理、學業督導的資深學生。其核心職責與曆史演變如下:


一、詞源與制度起源

“都講”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春官》,指主持講學活動者。漢代太學設“都講生”,協助博士傳授經學,負責記錄講經内容、組織辯難。如《後漢書·侯霸傳》載:“師事九江太守房元,治《穀梁春秋》,為都講生。”唐代國子監延續此制,宋元時期演變為“齋長”等職。


二、職責與學術地位

  1. 教學輔助

    協助博士整理講義、記錄講經要義,并在博士缺席時代為授課(《新唐書·選舉志》)。

  2. 學業督導

    監督生員課業,組織“會講”(學術讨論)與“複講”(内容複盤),如宋代太學規定“每齋設齋長、學谕,由都講生充任”(《宋史·職官志》)。

  3. 考核參與

    參與生員月考、歲試的命題與評卷,維護學規(馬端臨《文獻通考·學校考》)。


三、曆史演變與廢止


四、文化意義

都講生制度體現了古代“以生教生”的教育理念,是學術傳承與自治的重要環節。其選拔标準強調“德業雙修”,如朱熹《學校貢舉私議》稱:“擇生徒之賢者為都講,使糾課業,亦教化之本也。”


參考資料

  1. 孫诒讓《周禮正義》釋“都講”職能(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2. 《新唐書·選舉志》載唐代學制(中華書局點校本
  3. 馬端臨《文獻通考·學校考》錄宋元學規(國學導航
  4. 《宋史·職官志》述學官體系(中國曆史研究院數據庫

網絡擴展解釋

“都講生”是古代教育體系中的特定稱謂,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1. 基本詞義
指協助主講的儒生,主要職責是輔助主講者完成教學活動。該詞由“都講”(主講者)和“生”(儒生/學生)組合而成,體現古代講學中的協作關系。

2. 曆史背景與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桓榮傳》,記載漢明帝任命桓榮的侄子及八名都講生為官員,并提到其門徒多任公卿。這表明都講生不僅是學術助手,還可能通過輔助教學獲得晉升機會。

3. 職能推測
結合漢代官學制度,都講生可能承擔以下工作:

4. 延伸信息
“生”在此語境中特指儒生(學生身份),而非現代“生命”之意。該詞多見于漢代文獻,後世逐漸少見,可能與教育體系演變有關。

注:如需查看更多曆史用例,可參考《後漢書》原文或漢代教育制度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飽餐本經鼻青眼紫不求聞達常參官愁悴帶砺東安公對狀防忌髣像繁木鳳雛豐功偉業風飓鳳阙馮玉輔弼垢染管節過經過脈故歲海禁幻觀花王話中帶刺煇光諱飾火遁鲛工假人解騎鯨蠟九丹沮屈抗塵饋給籠中之鳥輪佥落伽麥氣麥英馬蹄表繩繩南條獶雜尿出子乾巴巴千古絕唱棄邪娶妻曲知韶苑矢房絲肉托辭魏國山川務法娴靜下其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