謬得的意思、謬得的詳細解釋
謬得的解釋
僥幸地得到。 晉 陶潛 《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詩:“高操非所攀,謬得固窮節。” 南朝 梁 江淹 《詣建平王上書》:“日者,謬得升降承明之闕,出入 金華之殿 。” 明 高啟 《歸吳至楓橋》詩:“官秩加身應謬得,鄉音到耳是真歸。”
詞語分解
- 謬的解釋 謬 (謬) ù 錯誤的,不合情理的:荒謬。謬論。謬傳(俷 )。謬誤。 差錯:失之毫厘,謬以千裡。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 得的解釋 得 é 獲取,接受:得到。得失。得益。得空(恘 )。得便。得力。得濟。心得。 適合:得勁。得當(刵 )。得法。得體。 滿意:得意。揚揚自得。 完成,實現:飯得了。得逞。得志(多指滿足名利的欲望)。 可
網絡擴展解釋
“謬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1.基本釋義
- 拼音:miù dé(部分注音為miù de,輕聲化處理)
- 含義:指“僥幸地得到”,帶有自謙或意外獲得的意味。例如,晉代陶潛用“謬得固窮節”表達對堅守清貧的謙稱,明代高啟則以“官秩加身應謬得”暗指官職的偶然性。
2.結構分析
- “謬”:本義為錯誤、不合情理(如“謬論”“謬誤”),引申為“不恰當”或“非分”。
- “得”:表示獲得、取得。
- 組合義:因“錯誤”或“非分”而意外獲得,隱含僥幸或自嘲。
3.經典例句
- 陶潛《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高操非所攀,謬得固窮節。”
- 江淹《詣建平王上書》:“謬得升降承明之阙,出入金華之殿。”
- 現代用法如:“官秩加身應謬得,鄉音到耳是真歸。”(明·高啟)
4.使用場景
- 文學表達:多用于古典詩文,體現自謙或對偶然所得的感慨。
- 現代語境:可用于書面語,如“謬得機遇”“謬得虛名”,強調非理所應得。
5.近義詞與辨析
- 近義詞:僥幸獲得、意外得之。
- 反義詞:實至名歸、理所應得。
- 注意:與單純表示“錯誤得到”不同,“謬得”更側重“非分而偶然”的語義色彩。
如需進一步了解“謬”的詳細字義(如“差以毫厘,謬以千裡”),可參考權威字典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謬得》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謬得(miù dé)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以錯誤、錯誤地得出結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用這個詞來形容某種觀點或推理是錯誤的、缺乏邏輯合理性的。
拆分部首和筆畫
謬得這個詞的部首是讠(讠),它是讞的簡化形式。讞是一個罕見的古代漢字,意為“反對”或“指斥”,在現代漢字中已經廢用。筆畫上,謬得這個詞有11個筆畫,其中"謎"是3畫,"得"是8畫。
來源
謬得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在古代漢字中,"謬"(miù)一詞指的是謬論或錯誤的主張,而"得"(dé)表示獲得或得到。這兩個字合并後,用來表示錯誤的得出結論。
繁體
謬得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謬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謬"和"得"的形狀與現在稍有不同。"謬"的古代寫法多為兩個相同的口字組成,表示錯誤。"得"的古代寫法則類似現在的"彳"字,表示行走。這些古代寫法經過演變逐漸變成了現代漢字的形态。
例句
1. 他的推理完全是謬得一塌糊塗,根本沒有邏輯可言。
2. 這篇文章的結論荒謬得令人無法接受。
3. 他以為自己說得很有道理,其實完全是謬得離譜。
組詞
與謬得相關的組詞有:謬論、謬見、謬誤、荒謬等。
近義詞
與謬得相近的詞有:錯誤、荒唐、荒謬、不合理。
反義詞
與謬得相反的詞有:正确、合理、準确、有據可依。
通過以上介紹,相信你已經對謬得這個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這個詞在我們日常表達中用途廣泛,通過正确的使用,能夠更準确地描述出錯誤或缺乏邏輯的觀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