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樂府琵琶曲名。也稱《濩索》。 宋 蘇轼 《減字木蘭花》詞:“《轉關》《鑊索》,春水流絃霜入撥。”
“镬索”是一個古代音樂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镬索”指古樂府中的琵琶曲名,又稱《濩索》。其名稱可能與曲調特點或演奏技法相關,但具體來源已不可考。
宋代蘇轼在《減字木蘭花》中寫道:“《轉關》《镬索》,春水流絃霜入撥。”,此處将《镬索》與另一琵琶曲《轉關》并列,形容樂曲如春水流動、撥弦時似有霜意,體現曲調的清冷婉轉。
由于曆史記載有限,關于此曲的詳細結構、演奏方式等信息已散佚。若需進一步研究,可參考《樂府詩集》或唐宋音樂類文獻。
《镬索》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指用于懸挂炊鍋的長繩索或鐵環。
《镬索》的部首是金,共有17個筆畫。
《镬索》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明代楊應龍的《廚房雜記》一書中。在古代,炊鍋懸挂在高處,需要用繩索或鐵環連接,以便懸挂和調節高度。
《镬索》在繁體字中寫作「鑊索」。
古代漢字寫作「鑊索」,其中「鑊」是指炊鍋,「索」是指繩索或鐵環。
1. 廚師用镬索将炊鍋懸挂在煙囪上。
2. 經過多年的使用,镬索繩子開始磨損。
镬勺、镬壁、索具、索取、繩索
繩索、懸挂索、吊索
放下、放下索、解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