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水碓。 清 厲鹗 《将返武林留别張梁友先生》詩:“社鼓聞茅店,谿舂隔竹扉。”參見“ 水碓 ”。
“谿舂”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由“谿”和“舂”組合而成,具體含義如下:
“谿舂”指代水碓,即利用溪水動力驅動的搗米工具。例如清代厲鹗詩句“谿舂隔竹扉”中,即描寫了水碓在溪邊運作的場景,體現古代農業對自然能源的利用。
水碓(谿舂)是古代重要的糧食加工工具,通過水流帶動木輪和杠杆系統,使石杵自動舂搗谷物,節省人力。這類工具在江南水鄉尤為常見。
現代漢語中,“谿舂”已非常用詞,多出現在古籍或文學作品中。若需表達類似含義,可直接使用“水碓”或“水舂”等更通用的詞彙。
該詞是古代勞動智慧的體現,通過拆分單字和結合自然動力可更直觀理解其内涵。如需進一步溯源,可參考《說文解字》《後漢書》等古籍記載。
《谿舂》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谿》是指山谷,泛指山谷間的溝渠;《舂》是指舂米,即用杵搗擊谷物,使其破碎。
因此,《谿舂》的意思是指在山谷中用杵搗擊谷物。
《谿舂》的拆分部首分别為「谿」的「讠」和「舂」的「臣」,其筆畫詳情如下:
《谿》:共7畫
《舂》:共8畫
《谿舂》一詞出自《詩經·秦風·谿谿》。在這首古代詩歌中,描述了人們生活在山谷中舂米的景象,因此這一詞語由此衍生而來。
《谿舂》的繁體形式為「谿舂」。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變化。對于《谿舂》,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為「谿舋」,而現代漢字寫法中将「舋」改為了「舂」。
1. 他們早晨起來,到山谷中谷底的小屋裡進行《谿舂》的工作。
2. 她用力地舂着谷物,發出了清脆的聲音。
1. 谷物:指一類主要由穎果構成的植物果實,如稻谷、小麥等。
2. 山谷:指位于兩山之間的低窪地帶。
3. 谷底:指山谷中的最低處。
4. 杵:一種用來搗擊谷物的工具。
1. 打谷:指用工具将谷物的殼打破。
2. 搗谷:指用杵搗擊谷物使其破碎。
3. 碾米:指将谷物磨成米粒。
1. 粗糙:指谷物未經過細磨,有顆粒較大,不光滑的狀态。
2. 完整:指谷物沒有被破碎或改變形态,保持原狀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