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寇抄 ”。劫掠。《後漢書·東夷傳·夫馀》:“至 安帝 永初 五年, 夫餘王 始将步騎七八千人寇鈔 樂浪 ,殺傷吏民,後復歸附。”《陳書·世祖紀》:“ 侯景 之亂,鄉人多依山湖寇抄, 世祖 獨保家無所犯。” 清 姚錫光 《東方兵事紀略·釁始》:“ 江 、 浙 、 山東 沿海寇鈔之禍起于 嘉靖 閒,歷數十年而後定。”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五章第二節:“ 回纥 無君長,居無恒所,隨水草流移。善騎射,以寇抄為生。”
寇鈔,漢語複合詞,最早見于漢代典籍,由“寇”與“鈔”兩個單字構成。該詞在《漢語大詞典》中被釋為“劫掠、侵奪”,特指古代盜匪或外族對百姓財物、人口的暴力掠奪行為,常見于史書對邊患或戰亂的記載。例如《後漢書·西羌傳》載:“羌胡寇鈔,殘破并、涼”,即描述羌族侵擾邊境的軍事行動。
從構詞法分析,“寇”本義為群行攻劫,《說文解字》釋作“暴也”,後引申為盜匪或侵略者;“鈔”通“抄”,《玉篇》解作“強取也”,二字組合強化了暴力奪取的語義特征。該詞在《辭源》中标注為動詞用法,但實際文獻中亦可作名詞指代劫掠事件。
現代漢語中,“寇鈔”已退出日常使用範疇,主要見于曆史文獻研究或仿古語境。但在古漢語研究領域,該詞仍被視作考察古代社會軍事沖突的重要語料,如《中國軍事通史》多次援引相關用例分析邊疆防禦體系。
“寇鈔”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一、基本釋義
“寇鈔”讀作kòu chāo,意為攻劫掠奪,即通過武力進行劫掠的行為。該詞也寫作“寇抄”,屬于同義異形詞。
二、字義解析
三、曆史用例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例如:
四、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曆史文獻或文言語境,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常見于對古代戰争、邊疆沖突的叙述中。
提示:若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例證,可參考《後漢書》《陳書》等史料來源。
按懲伯樂相馬不飽和烴餐錢存謝擔仆大諾盜名字道味地邊低顔防爆反悔反叛繁穰風衣覆巢破卵輻集工程熱物理學關津捍蔽和光黑衣郎橫倒豎卧輷然黃皮寡瘦灰渣家政婦節事驚險霁日刳獸食胎老阿媽憐貧恤老鍊式反應六玉龍身曚昧謀事譜録千斤閘氣壓表襦裙歃辭聲裁殊物送湯送水孫權陶溶通箋通籠同旅脫粟頑傲圍殲僞荊卿無敵于天下遐搜狎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