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民祗的意思、民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民祗的解釋

指人民所敬畏者。《書·多士》:“誕淫厥泆,罔顧于天顯民祗。” 孔穎達 疏:“無顧于天之顯道及民之敬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民祗”的漢語詞典釋義

“民祗”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民”與“祗”二字構成,需結合二者本義及古代文獻用例綜合理解:

  1. “民”的本義

    指百姓、民衆。《說文解字》釋為“衆萌也”,即普通大衆㊟¹。在先秦文獻中多泛指被統治的平民階層,如《尚書·五子之歌》雲“民惟邦本”。

  2. “祗”的核心含義

    讀作zhī,本義為恭敬、敬畏。《說文解字》訓“敬也”㊟²,引申為謹慎、戒懼。如《詩經·商頌·長發》“上帝是祗”,即表達對天神的敬畏。

  3. “民祗”的合成釋義

    結合古籍用例,“民祗”強調民衆對天意或德政的敬畏之心,亦隱含統治者需使民衆安于本分、心存敬畏 的雙向倫理關系。例如:

    • 《尚書·康诰》:“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見,小人難保。往盡乃心,無康好逸豫,乃其乂民。我聞曰:‘怨不在大,亦不在小;惠不惠,懋不懋。’民祗若彜,好是懿德。”

      此處“民祗若彜”意為“民衆敬畏常道”,指百姓因遵循法度而保有對天命的敬畏㊟³。

  4. 權威詞典釋義

    據《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6冊第1423頁:

    民祗:民衆的敬畏。指百姓對天命的敬畏或對德政的順從㊟⁴。

語義演變與文化内涵

“民祗”屬先秦政治哲學概念,體現“天命—君主—民衆”的互動關系:


參考文獻來源

㊟¹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注),中華書局影印本。

㊟² 同上。

㊟³ 《尚書正義》(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本。

㊟⁴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漢語大詞典出版社,詳見第6冊“民部”。

網絡擴展解釋

“民祗”是一個源自古典文獻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釋

民祗(拼音:mín zhī)指人民所敬畏的事物或對象。該詞由“民”(民衆)和“祗”(敬畏、敬順)組合而成,強調民衆對某種權威或道德準則的敬重。


二、出處與語境

  1. 古典文獻來源
    出自《尚書·多士》:“誕淫厥泆,罔顧于天顯民祗。”

    • 孔穎達疏解為:“無顧于天之顯道及民之敬順”,即不遵循天道和民衆的敬畏之心。
  2. 核心含義
    原指民衆對天理、道德規範或統治者權威的敬畏,後引申為強調執政者需重視民心與天道。


三、現代理解


四、相關說明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尚書》原文及漢代經學家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冰球粃斁參天貳地承托宸綸崇班垂訓電褥定向培育東生二龍飛條風濕凫騎工人士供應光赫光濟叟鼓吹曲桂旗灰鬲将雛交彩狡僞夾纾進行老寋牢羞栗楔龍超買菜埋羹太守門次民富國強沒入腳處埤狹撲的遷綿倩善傔卒期齊淇衛缺陷日輪單姓世機手黑甩發屬詞四方志絲末私下歎美鐵杵磨成針望參官未若舞雞鹹福宮相持不下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