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人民所敬畏者。《書·多士》:“誕淫厥泆,罔顧于天顯民祗。” 孔穎達 疏:“無顧于天之顯道及民之敬順。”
“民祗”是一個源自古典文獻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民祗(拼音:mín zhī)指人民所敬畏的事物或對象。該詞由“民”(民衆)和“祗”(敬畏、敬順)組合而成,強調民衆對某種權威或道德準則的敬重。
古典文獻來源
出自《尚書·多士》:“誕淫厥泆,罔顧于天顯民祗。”
核心含義
原指民衆對天理、道德規範或統治者權威的敬畏,後引申為強調執政者需重視民心與天道。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尚書》原文及漢代經學家注解。
《民祗》(mín zhī)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人民的祖先”。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民”和“祗”。
根據《康熙字典》,《民祗》的部首分别是“屮”(二點水)和“示”(礻)。它們的筆畫數分别是“5”和“5”,總共有“10”個筆畫。
《民祗》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動。在古代,人們會向祖先進行祭祀,以祈求祖先庇佑和保佑後代子孫。因此,人們将祖先稱為“祗”,表示對祖先的崇敬和敬意。
《民祗》這個詞的繁體字為「民祗」,拼音為“mín zhī”。繁體字主要在台灣、香港等地使用。
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字形較為簡化,書寫更加隸屬,使用的方式也有所差異。具體到《民祗》這個詞的古代寫法,可以參考古代文獻、碑刻等資料。
1. 為了紀念祖先,我們進行了一場盛大的民祗儀式。
2. 他們虔誠地向民祗行禮,以祈求祖先的庇佑。
1. 民間(mín jiān):指從民衆中來,與“官方”相對。
2. 神明(shén míng):指神明,即神靈。
3. 祖先(zǔ xiān):指某個家族、民族或群體的先祖。
1. 先祖(xiān zǔ):指前輩祖宗,與“子孫後代”相對。
2. 祖宗(zǔ zōng):指某個家族、民族的祖先。
後裔(hòu yì):指祖先的後代,與“祖先”相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