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乐府琵琶曲名。也称《濩索》。 宋 苏轼 《减字木兰花》词:“《转关》《鑊索》,春水流絃霜入拨。”
“镬索”是一个古代音乐术语,具体解释如下:
“镬索”指古乐府中的琵琶曲名,又称《濩索》。其名称可能与曲调特点或演奏技法相关,但具体来源已不可考。
宋代苏轼在《减字木兰花》中写道:“《转关》《镬索》,春水流絃霜入拨。”,此处将《镬索》与另一琵琶曲《转关》并列,形容乐曲如春水流动、拨弦时似有霜意,体现曲调的清冷婉转。
由于历史记载有限,关于此曲的详细结构、演奏方式等信息已散佚。若需进一步研究,可参考《乐府诗集》或唐宋音乐类文献。
《镬索》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指用于悬挂炊锅的长绳索或铁环。
《镬索》的部首是金,共有17个笔画。
《镬索》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明代杨应龙的《厨房杂记》一书中。在古代,炊锅悬挂在高处,需要用绳索或铁环连接,以便悬挂和调节高度。
《镬索》在繁体字中写作「鑊索」。
古代汉字写作「鑊索」,其中「鑊」是指炊锅,「索」是指绳索或铁环。
1. 厨师用镬索将炊锅悬挂在烟囱上。
2. 经过多年的使用,镬索绳子开始磨损。
镬勺、镬壁、索具、索取、绳索
绳索、悬挂索、吊索
放下、放下索、解绳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