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隺料的意思、隺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隺料的解釋

唐 幕府官俸薄,謂之隺料,也稱隺俸。後亦泛指官俸。 清 方以智 《通雅·官制》:“隺料,幕府官俸也。 松陵 唱和, 皮日休 雲:‘酒坊吏到常先見,隺俸符來每探支。’注雲:‘ 吳 都有隺料。’……按:《墨莊漫録》曰: 曾文彥 知 滁州 ,有《和表弟西齋詩》:‘寧羨一囊供隺料,會看千裡躍龍媒。’注雲:‘ 唐 幕府官俸謂之隺料。’”一本作“ 鶴料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以下是關于“隺料”的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隺料(拼音:hè liào)是古代漢語詞彙,原指唐代幕府官員的微薄俸祿,後擴展為對官俸的泛稱。其名稱中的“隺”與“鶴”可能相通,部分文獻中也寫作“鶴料”,但具體關聯暫無明确考證。

曆史背景

唐代幕府官員俸祿較低,被稱為“隺料”或“隺俸”,帶有調侃俸祿微薄之意。例如清代方以智在《通雅·官制》中提到:“隺料,幕府官俸也”,并引用唐代詩人皮日休的詩句“隺俸符來每探支”,佐證這一用法。

文獻例證

  1. 皮日休詩句:“酒坊吏到常先見,隺俸符來每探支”(出自《松陵唱和集》),反映唐代官員對俸祿的無奈。
  2. 曾文彥詩注:宋代《墨莊漫錄》記載滁州知州曾文彥的詩句“寧羨一囊供隺料”,進一步印證該詞在宋代的沿用。

“隺料”一詞從唐代特定語境發展為泛指官俸,體現了古代官員俸祿制度的縮影。其使用多見于詩詞和筆記,具有文學與曆史研究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二

隺料

《隺料》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它在漢語中具有特定的意思。接下來我将為您解釋該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形式、古時漢字寫法、例句,以及一些相關的内容。

意思

《隺料》一詞可以解釋為“隱約預感”或“模糊感知”。它描述了人們對将要發生的事情或将來的情況有一種不太明确但隱約可察覺的預感或感知。

拆分部首和筆畫

《隺料》由兩個字組成,第一個字的部首為“阝”(阜字旁),第二個字的部首為“鬥”。整個詞語共有9個筆畫。

來源

《隺料》一詞是由口語演繹而來,而非正式的書面用語。它的使用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中較為常見,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聽到其使用。

繁體形式

《隺料》的繁體形式是「隸料」。

古時漢字寫法

在古時漢字的寫法中,隸字旁容易與阜字旁混淆,因此《隺料》一詞可能會被寫成「阜料」。

例句

以下是一些使用《隺料》的例句:

組詞

目前尚未找到與《隺料》相關的常見組詞。

近義詞

和《隺料》意思相近的詞語包括:預感、預知、直覺。

反義詞

與《隺料》意思相反的詞語包括:明确、确信、明了。

希望以上對《隺料》一詞的解釋能夠滿足您的需求。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