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获民的意思、获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获民的解释

谓得民心。《左传·昭公三年》:“其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欲无获民,将焉辟之?” 汉 焦赣 《易林·萃之姤》:“种一得十,日益有息,仁政获民,四国亲睦。”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获民是古汉语词汇,现较少使用,其核心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主要分为以下两层:


一、俘获敌国百姓(本义)

指战争中掳掠或控制敌方民众的行为。

出处:

《左传·哀公二十六年》记载宋国权臣“欲去大夫而将获民”,此处“获民”即指通过武力手段控制民众以巩固权力。

例句:

《国语·吴语》中“以获民土”指通过战争夺取土地与人口。


二、赢得民心(引申义)

指统治者通过德政使民众归附,强调民心向背的政治意义。

出处:

《尚书·大禹谟》载“德惟善政,政在养民”,虽未直用“获民”,但“养民”即为其思想基础。后世文献如《孟子·离娄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进一步阐释“获民”即“得民心”。

例句:

《管子·牧民》提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强调治国需以民心为本。


古今用法差异

现代汉语中,“获民”几乎不再使用,其含义已被“俘获民众”“赢得民心”等短语替代。古文献中的“获民”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指向:


来源参考: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
  3. 《左传》《国语》原文及历代注疏
  4. 先秦政治思想研究相关文献(如《孟子正义》《管子校注》)

网络扩展解释

“获民”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现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获民”意为“得民心”,指统治者通过仁政、德治赢得百姓的支持。拼音为huò mín,注音符号为ㄏㄨㄛˋ ㄇㄧㄣˊ。

二、词源解析

  1. 古典文献依据: • 《左传·昭公三年》记载:“其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欲无获民,将焉辟之?” • 汉代焦赣《易林·萃之姤》有载:“仁政获民,四国亲睦”,强调仁政是获得民心的途径。

  2. 构词解析: • “获”取“获得”之意,“民”指百姓,组合后特指统治者获得民众的归附与支持。

三、典型用法

  1. 政治语境:多用于描述明君贤臣的治国成效,如魏晋诗歌《平原为太守索棱歌》中“剖符作宰,实获民思”。
  2. 德治象征:与“民脂民膏”“国以民为本”等成语形成关联语境,体现古代民本思想。

四、现代适用 该词虽属古语,但在分析古代政治思想、解读历史文献时仍具重要价值,其核心内涵与当代“民心向背”的政治理念相通。

注:以上解释综合了《左传》《易林》等典籍用例及多部辞书释义,完整文献出处可查看原始网页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半个前程贝文禅书瞋目虫蛾雠国穿斸出震继离丹崖饤坐梨耳冷恶浊反支韍佩格档格化寡过奬眷交护姣姬骄骄己亥杂诗就合拘维坤角辣挞纍垂鳞眴陆陆买好马骝门当户对明彻名利双收目语暖屋旁祸齐备气口七老会青颖囚録秋箨畎垄泉音嚷嚷禳灾髯口赏赞蛇行霜锋疏傅水云居说今道古调絃通壁童男女推与威垂县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