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虞的意思、邊虞的詳細解釋
邊虞的解釋
(1).邊釁,邊患。《宋書·顔竣傳》:“寇負力玩勝,驕黠已甚,雖雲互市,實覘國情。多贍其求,則桀慠罔已;通而為節,則必生邊虞。”《南齊書·高帝紀下論》:“ 宋氏 正位八君,蔔年五紀,四絶長嫡,三稱中興,内難邊虞,兵革世動。” 唐 于邵 《代高尚書陳情表》:“方将席卷,永息邊虞,旋奉德音,遽令入奏。”
(2).邊隅,邊疆。《敦煌曲子詞·<鳳歸雲·又怨>》:“征衣裁縫了,遠寄邊虞。” 宋 王珪 《賜韓绛禦寒衣服诏》:“比将使指,出護邊虞。” 清 蔣業晉 《北庭都護行》:“每惜遊牧窺邊虞,秋獮冬狩軍政符。”
詞語分解
- 邊的解釋 邊 (邊) ā 物體的周圍部分,外緣:邊緣。邊沿。 國家或地區交界處:邊疆。邊界。邊防。邊境。邊陲(邊境)。 幾何學上指夾成角或圍成多角形的直線:等邊三角形。 旁側,近旁:身邊。邊鋒。 方面:邊幹(刵
- 虞的解釋 虞 ú 預料:不虞。 憂慮:無凍餒之虞。 欺騙:爾虞我詐。 中國周代諸侯國名,在今山西省平陸縣東北。 古同“娛”,安樂。 古代掌管山澤的官:虞人(中國春秋戰國時稱)。 傳說中的中國朝代名,舜所建。 姓
網絡擴展解釋
“邊虞”是古代漢語詞彙,主要有兩層含義,需結合具體文獻語境理解:
一、基本釋義
-
邊釁、邊患
指邊疆的争端或戰亂隱患。這一用法多出現在曆史文獻中,強調外敵威脅或邊境沖突。
- 例:《宋書·顔竣傳》提到互市政策若處理不當,“則必生邊虞”()。
- 唐代于邵《代高尚書陳情表》亦用“永息邊虞”表達平息邊疆戰患的期望()。
-
邊隅、邊疆
指代地理意義上的偏遠疆域或邊防地區,側重描述地域範圍。
- 例:敦煌曲子詞中“遠寄邊虞”指将征衣送至邊疆();
- 宋代王珪《賜韓绛禦寒衣服诏》以“出護邊虞”形容戍守邊關()。
二、文獻與用法特點
- 曆史跨度:該詞從南朝(如《宋書》)到清代(如蔣業晉詩)均有使用,可見其沿用時間較長。
- 語境差異: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如“生邊虞”多指戰亂隱患,而“寄邊虞”則指地理邊疆。
三、總結
“邊虞”兼具抽象(争端隱患)與具象(地理邊疆)雙重含義,常見于史書、政論及邊塞文學。理解時需結合文獻背景,避免單一釋義局限。
網絡擴展解釋二
邊虞(biān yú)這個詞常見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是指邊疆的危險和戰火。邊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左邊是邊(biān)部首,右邊是虞(yú)部首。邊的部首是辶,虞的部首是虍。邊虞總共有9個筆畫。邊虞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字的演變和語言的使用。 在繁體字中,邊虞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邊字的寫法稍有差異,是一個獨立的字形。例如,邊的古代寫法是\口一,其中\表示邊界的含義。虞字的古代寫法也有變化,辶部在上,而虍部在下。這種字形寫法強調了邊疆守衛的重要性。以下是一個例句:在古代詩詞中,經常出現"邊虞心"的描述,意為邊疆守衛的心情。邊虞的近義詞可以是邊陲、要塞、哨卡等詞彙,反義詞可以是和平、安甯等詞彙。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