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佛寺。 南朝 梁 孔焘 《往虎窟山寺》詩:“前驅聞鳳管,後乘躍龍驂。爰遊非逸豫,幽谷有靈龕。” 唐 李華 《台州乾元國清寺碑》:“天清寶界,地湧靈龕。”
(2).存放佛家弟子舍利子或骨灰的小盒。 隋炀帝 《祭告智顗文》:“ 景寅菩薩 戒弟子皇太子總持和南,敬告 天台山寺 先師智者全身舍利靈龕之座。”
(3).古驿站名。 唐 薛能 《行次靈龛驿寄西蜀尚書》詩:“ 靈龕 一望終何得,謬有人情滿 蜀 鄉。”
“靈龛”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指佛寺
源自古代文獻,如南朝梁孔焘《往虎窟山寺》詩中的“幽谷有靈龕”,以及唐代李華《台州乾元國清寺碑》的“地湧靈龕”,均用以描述佛教寺廟或宗教場所。這一用法多見于曆史文本,現代較少使用。
存放佛家弟子舍利或骨灰的容器
常見于佛教文化中,例如隋炀帝在祭文中提及“智者全身舍利靈龕”,指存放高僧遺骨的小盒。這類靈龛通常具有宗教象征意義,多見于佛塔或供奉場所。
古驿站名(較少見)
部分典籍提到“靈龛”曾作為古代驿站名稱,但具體曆史背景和實例較少,可能屬于特定地域或時期的用法。
補充說明:
靈龛(líng kān)是指供奉神像、神位及神物的木、石、金、玉、銅等制作的小龛,寓意為神靈的居所。
靈字的拆分部首為火,筆畫數為9;龛字的拆分部首為龍,筆畫數為17。
靈龛一詞出自古代經典文獻中,最早是用來形容供奉神明的祭壇或神廟。隨着時間的推移,靈龛逐漸演變為供奉神像、神位及神物的小龛,成為宗教儀式和信仰實踐中的重要物品。
靈龛的繁體字為靈龕。
在古代,靈字的寫法為“彣”,龛字的寫法為“龛”。
1. 她在家裡設置了一個精美的靈龛,每天都會向神靈祈福。
2. 那座寺廟裡的靈龛金壁輝煌,香燭缭繞。
1. 神靈:指神明。
2. 供奉:指向神明獻上崇敬的禮物或儀式。
3. 神像:指供奉神明的形象或雕像。
4. 神廟:指供奉神明的廟宇。
神龛、供龛。
凡人世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