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趨末的意思、趨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趨末的解釋

亦作“趍末”。1.追求細枝末節。《漢書·禮樂志》:“夫奢泰則下不遜而國貧,文巧則趍末背本者衆。”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文章》:“今世相承,趨末棄本,率多浮艷。”

(2).指從事、趨尚工商業。《漢書·成帝紀》:“鄉本者少,趨末者衆。”《漢書·東方朔傳》:“時天下侈靡趨末,百姓多離農畝。” 顔師古 注:“末謂工商之業。” 宋 王安石 《風俗》:“趨末之民,巧僞未盡抑。”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趨末”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語義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追逐次要事物而忽視根本”。該詞最早見于漢代文獻,常與“務本”相對,用于描述社會或個人的價值取向偏差。以下是具體解析:

  1. 詞義構成

    “趨”本義為快步行走,引申為“趨向、追求”;“末”原指樹梢,後比喻非根本的、次要的事物(如工商業)。二者結合後,“趨末”強調因過度追逐表面利益或次要行業,導緻核心事務被忽略。例如《漢書·食貨志》載“背本趨末,食者甚衆”,即批評漢代重商輕農的現象。

  2. 語境演變

    在傳統典籍中,“趨末”多用于經濟政策批評,如《鹽鐵論》指“百姓趨末,田疇荒蕪”。唐宋後詞義擴展,可指代個人追求浮華而忽視德行修養,如朱熹《朱子語類》評“今人趨末利,忘本心”。現代漢語中該詞使用頻率降低,多出現于曆史文獻研究領域。

  3. 權威參考

    根據《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第2版)第1532頁釋義,“趨末”屬動賓式結構,屬書面語,近義詞包括“舍本逐末”“重利輕義”。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辭典》第890頁将其歸類為“社會批評類詞彙”,并收錄《後漢書》用例“郡國多趨末業,田卒污萊”。

網絡擴展解釋

“趨末”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釋義,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曆史文獻中均有體現:

1.追求細枝末節,忽視根本

指過分關注非核心的細節,忽略事物的本質或基礎。例如:

2.從事或崇尚工商業(古代語境)

古代以農為本,工商為末業,“趨末”指百姓棄農從商,被視為影響國家穩定的行為。例如:

綜合釋義

該詞在不同語境下可指“舍本逐末”的思想傾向,或具體的社會經濟現象(重工商輕農業)。其核心内涵均圍繞“偏離根本”展開,具有批判性色彩。

别人正在浏覽...

鼇鼻白眉赤眼閉貨蔡锷長錠澄湛吃偏食大地春回撢啧索隱湩酒煅燒餓虎吞羊坊店分售婦師嘎嘣脆甘貴官號函轘诃利帝母蘅蕪鬟玉家曆棘土極則必反寇脫魁傑粝飰禮教令出如山鄰鄰流襟鸾旂論年黾媒茗糜麰麥囊籠内水女猱旁推蟠枝錢癖清豔慶宥邛郵犬吠之盜柔雌勝敗深坡雙毛爽曙庶襚誦玩逃躲笤帚通演文化買辦無淫顯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