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趍末”。1.追求細枝末節。《漢書·禮樂志》:“夫奢泰則下不遜而國貧,文巧則趍末背本者衆。”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文章》:“今世相承,趨末棄本,率多浮艷。”
(2).指從事、趨尚工商業。《漢書·成帝紀》:“鄉本者少,趨末者衆。”《漢書·東方朔傳》:“時天下侈靡趨末,百姓多離農畝。” 顔師古 注:“末謂工商之業。” 宋 王安石 《風俗》:“趨末之民,巧僞未盡抑。”
“趨末”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釋義,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曆史文獻中均有體現:
指過分關注非核心的細節,忽略事物的本質或基礎。例如:
古代以農為本,工商為末業,“趨末”指百姓棄農從商,被視為影響國家穩定的行為。例如:
該詞在不同語境下可指“舍本逐末”的思想傾向,或具體的社會經濟現象(重工商輕農業)。其核心内涵均圍繞“偏離根本”展開,具有批判性色彩。
趨末(qū mò)是一個表示朝着末日或終結趨勢的詞語。它由兩個部分組成:趨(qū)和末(mò)。
趨的部首是⾬,總筆畫數為8。末的部首是⼭,總筆畫數為3。
趨末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史記》中,其中将它用于描述一種趨勢,即向着末日或終結的方向發展。
趨末的繁體寫法為「趨末」。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趨末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基本上仍然是由趨和末這兩個字組成。
1. 在這個動蕩的時代,很多人感到世界趨末的迹象越來越明顯。
2. 對于那些滿懷恐懼的人來說,他們相信人類文明正趨末。
趨勢、趨向、末日、末端
走向末路、走向滅亡、走向終結
趨勢明顯、趨勢良好、前景光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