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末俗的意思、末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末俗的解釋

(1).謂末世的習俗,低下的習俗。 漢 董仲舒 《士不遇賦》:“生不丁三代之隆盛兮,而丁三季之末俗。” 晉 葛洪 《抱樸子·明本》:“末俗偷薄,雕僞彌深。” 唐 元稹 《戒勵風俗德音》:“末俗偷巧,内荏外剛。” 宋 王安石 《楊劉》詩:“末俗忌諱繁,此理寧復在?” ********* 《青春》:“末俗澆漓,未始非為此説者階之厲也。”

(2).世俗之人。指一般平庸的人。 金 王若虛 《高思誠詠白堂記》:“ 樂天 之詩,坦白平易,直以寫自然之趣,合乎天造,厭乎人意,而不為奇詭以駭末俗之耳目。” 元 劉壎 《隱居通議·詩歌三》:“今末俗淺識,殊無知者。” 清 納蘭性德 《雜詩》之三:“吚吚奏《皇華》,末俗自不識。”

(3).世俗之人。指未出家的人。與“僧侶”相對。 清 顧炎武 《張隱君元明于園中置一小石龛曰仙隱祠征詩紀之》:“猶憐末俗愚難寤,故作幽龕小座供。” 清 納蘭性德 《渌水亭雜識》卷四:“火葬倡於釋氏,末俗因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末俗”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其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析:

基本釋義

末俗(拼音:mò sú)由“末”(末尾、末世)與“俗”(世俗、習俗)組成,核心含義可歸納為三類:

  1. 末世的低俗風氣:指社會衰敗時期的不良習俗。
  2. 平庸的世俗之人:泛指一般人或未達到高尚境界的群體。
  3. 與僧侶相對的世俗人:特指未出家的普通人。

詳細解釋

  1. 末世的不良習俗
    常用于批判社會風氣,如漢董仲舒《士不遇賦》中“丁三季之末俗”,指夏、商、周末期道德淪喪的亂象。清代顧炎武的詩句“末俗愚難寤”也暗含對世俗淺薄的不滿。

  2. 指代平庸之人
    如金代王若虛評價白居易詩“不為奇詭以駭末俗之耳目”,即強調其詩風平易近人,不迎合庸俗審美。

  3. 與宗教相對的世俗群體
    清代文獻中,“末俗”與“僧侶”相對,如納蘭性德提及火葬習俗時稱“末俗因之”,指未出家的普通人沿襲此俗。


使用場景與例句


“末俗”一詞既有對時代風氣的貶義批判,也有對群體特質的客觀描述。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常見于文學、曆史文獻中對社會或個人的評價。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詞典》等高權威性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末俗含義

《末俗》一詞是指追求高雅、超然物塵的意境或思想理念。它代表了人們對于超越塵世的向往與追求,表達了對于繁瑣、庸俗社會現象的厭倦。

拆分部首和筆畫

《末俗》的拆分部首為木、矛,總計五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末俗》這個詞的源自《莊子》的一句著名語錄:“吾有井而末盈,矛三尺而俗窮。”繁體字為「末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末俗》可以用「末數」或「末屬」來替代,用以表達相似的含義。

例句

1. 他對這個世界上的名利地位已經望之末俗。

2. 那幅山水畫所描繪的意境真是末俗至極。

組詞

末世、末節、俗世、俗物、末尾。

近義詞

超凡、超然、超世、雅緻。

反義詞

庸俗、俗氣、紛雜、凡俗。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