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陔步的意思、陔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陔步的解釋

語本《儀禮·燕禮》:“奏《陔》。” 鄭玄 注:“陔,《陔夏》,樂章也。賓出,奏《陔夏》以為行節也。” 賈公彥 疏:“賓出,奏《陔夏》,明此為行節,戒之使不失禮。”後因以“陔步”指雅正之樂。《宋史·樂志一》:“相者,所謂輔樂也;雅者,所謂陔步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陔步”是一個源自古代禮儀的詞彙,具體含義和背景如下:

  1. 詞源與讀音
    讀音為gāi bù,出自《儀禮·燕禮》中“奏《陔》”的記載。鄭玄注解《陔》為《陔夏》,是周代宴飲禮儀中的樂章,用于賓客離席時演奏,以規範行為舉止,提醒不失禮節。

  2. 本義與引申義

    • 本義:指《陔夏》這一特定樂章。
    • 引申義:因該樂章用于禮儀場合,後引申為“雅正之樂”,即符合禮制、莊重典雅的樂舞或儀節,象征秩序與規範。
  3. 功能與文化意義
    古代奏《陔》樂不僅為宴飲助興,更通過音樂節奏引導賓客進退有序,體現“禮樂相合”的傳統思想,強化社會等級與行為準則。

總結來說,“陔步”融合了音樂與禮儀的雙重内涵,是古代禮樂文化中規範行為、彰顯雅正的重要符號。

網絡擴展解釋二

《陔步》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陔步(gāi bù)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人的走路姿态,意為蹒跚,步履蹒跚不穩。它形容人行走時姿态不穩,步伐搖擺或不平衡。 拆分部首和筆畫 《陔步》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部首阜(fù),右邊是部首止(zhǐ)。它的總筆畫數為10畫。 來源 《陔步》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出自文學作品《舊唐書·李白傳》。在這篇文章中,李白描述了他寫詩時的情景,并形容自己行走時姿态蹒跚不穩,從而産生了這個詞彙。 繁體 《陔步》這個詞的繁體字為「陔步」。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陔步」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一些文獻和書籍中會使用「隑步」的寫法,但現今并不常見。 例句 1. 他傷到了腳踝,所以走起路來陔步不穩。 2. 小孩子剛學會走,腳步還很陔步。 組詞 「陔步」在其他詞彙中可能會作為形容詞或名詞的一部分出現,例如「陔步蹒跚」、「陔步疾行」等。 近義詞 近義詞包括「踉跄」、「蹒跚」、「搖搖晃晃」等,它們都可以用來形容走路時不穩定的姿态。 反義詞 反義詞包括「穩健」、「穩步」,用來形容走路時穩定、均衡的姿态。 希望這些内容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