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剝的意思、崩剝的詳細解釋
崩剝的解釋
(1).紛亂,衰亂。《後漢書·董卓傳論》:“ 董卓 初以虓闞為情,因遭崩剝之埶,故得蹈藉彜倫,毀裂畿服。” 李賢 注:“剝猶亂也。”
(2).倒塌;剝落。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正始寺》:“纖列之狀如一古,崩剝之勢似千年。” 唐 韋應物 《答河南李士巽題香山寺》詩:“墻宇或崩剝,不見舊題名。” 清 陳維崧 《傾杯樂·善權寺火》詞:“雨淋浪,蘚崩剝,壞梁雷篆。”
詞語分解
- 崩的解釋 崩 ē 倒塌:崩塌。崩坍。崩毀。崩解(?)。崩潰。崩決。崩頹。分崩離析。 破裂:崩裂。把氣球吹崩了。 崩裂的東西擊中:放爆竹崩了手。 敗壞:禮壞樂(?)崩。 稱槍斃:拉出去崩了。 君主時代稱帝王死:駕
- 剝的解釋 剝 ā 去掉外面的皮或其他東西:剝皮。剝花生。 剝 ō 義同(一),用于複合詞:剝奪。剝削(?)。剝落。剝蝕。生吞活剝。 筆畫數:; 部首:刂;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崩剝”是一個漢語成語,發音為bēng bāo(注音:ㄅㄥ ㄅㄠ),其含義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
-
物理層面的衰敗
形容房屋、建築等倒塌、破損的狀态。
- “崩”指崩塌、倒塌,“剝”指表面剝落、破損,組合後強調結構瓦解與外表殘破并存的現象。
- 例如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中“崩剝之勢似千年”,描述建築曆經風霜後的破敗景象。
-
抽象層面的混亂
比喻社會、秩序等衰亂、紛雜的狀态。
- 《後漢書·董卓傳論》用“崩剝”形容東漢末年的動蕩局勢,李賢注解為“剝猶亂也”。
二、使用場景
- 文學描寫:多用于詩詞或曆史文獻,如唐代韋應物詩“墻宇或崩剝,不見舊題名”。
- 比喻引申:可描述事物由盛轉衰的過程,如“王朝崩剝”“理想崩剝”等。
三、補充說明
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如查字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崩剝》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崩剝(bēng bāo)是一個中文詞語,它的意思是物體因受壓力或力量過大而破裂、崩塌或剝落的現象。通常用來形容建築物、山體、岩石等因受外力或内部壓力而發生破壞的情況。
拆分部首和筆畫:
崩(bēng)的部首是山,它由9畫組成。
剝(bāo)的部首是刀,它由9畫組成。
來源和繁體形式:
《崩剝》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演變的過程。在繁體字中,崩寫作「崩」,剝寫作「剝」。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崩和剝的字形稍有不同。崩的寫法類似于山崩的場景,形狀更接近山的樣子;剝的字形中刀刃更加突出,象征着剝落或剝皮的動作。
例句:
1. 這座房屋年久失修,很有可能崩塌。
2. 強烈的地震導緻了山體的崩裂。
3. 老房子的外牆已經開始剝落了。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解崩、崩壞、崩潰
近義詞:崩裂、破碎、倒塌
反義詞:穩固、堅固、完整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