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旱稻。 唐 李德裕 《谪岭南道中作》诗:“五月畬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鷄。” 宋 范成大 《离堆行》:“ 成都 火米不论钱,丝管相随看蚕市。”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穀一·粳》:“西南夷亦有烧山地为畬田种旱稻者,谓之火米。”
(2).先蒸后炒的稻谷。 宋 陈师道 《后山谈丛》卷四:“ 蜀 稻先蒸而后炒,谓之火米。可以久积,以地润故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穀四·陈廩米》:“火米有三:有火蒸治成者,有火烧治成者,又有畬田火米,与此不同。”
“火米”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具体解释如下:
指在旱地种植的稻谷,区别于水田种植的水稻。这一用法多见于古代文献,如唐代李德裕《谪岭南道中作》提到“五月畬田收火米”,宋代范成大《离堆行》也提到“成都火米不论钱”。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进一步说明西南地区通过烧山开垦旱田种植的稻谷称为火米。
指稻谷经过“先蒸后炒”的加工工艺,便于长期储存。宋代陈师道《后山谈丛》记载蜀地(今四川)采用此法处理稻谷,称为火米。明代李时珍也提到火米包含蒸制、烧制等不同加工方式。
当代语境中,火米被描述为一种带壳蒸制后碾磨的大米,中医认为其性属阳,适合阴虚胃寒者食用,且营养价值高于普通白米。
如需进一步了解文献原文或现代加工工艺,可参考上述标注的网页来源。
《火米》是一个词语,意为火的米;火,指的是燃烧的火焰;米,指的是稻谷的一种。
《火米》的部首是火和米。
火(huǒ)的笔画数为4。
米(mǐ)的笔画数为6。
《火米》这个词语来源于中国的民间故事。
繁体字写作「火米」。
在古时候,「火米」也可以写作「伙脉」,意味着火焰和稻谷的结合。
1. 他看到稻谷着火了,火焰迅速蔓延,火米般的光亮照亮了整个夜晚。
2. 这个食物是用火米做成的,具有特殊的味道。
1. 火焰:指由可燃物燃烧的明亮热的气体。
2. 火光:火焰或火炬发出的光亮。
3. 米粒:米谷的一粒。
火种、火苗、火花。
水米。
镚儿鬓畔波段开关财政参考读物操兵出饭出世间畜田从公大脚三东武短怀笃疾迩来芳馥逢辰分际奋荣分水负贵改视根韭桂系黑牢花下晒裈诙噱绘声绘形魂惊胆落昏替剪纸片儿矫饬经月狷介恪固来手老硬陵火理意偻偻冥参冥彊牛衣对泣仆厮起补旗门亲公琼花露取说辱贶山头撮合时季十目所视势友调调铁兵微少围守新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