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米的意思、火米的详细解释
火米的解释
(1).旱稻。 唐 李德裕 《谪岭南道中作》诗:“五月畬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鷄。” 宋 范成大 《离堆行》:“ 成都 火米不论钱,丝管相随看蚕市。”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穀一·粳》:“西南夷亦有烧山地为畬田种旱稻者,谓之火米。”
(2).先蒸后炒的稻谷。 宋 陈师道 《后山谈丛》卷四:“ 蜀 稻先蒸而后炒,谓之火米。可以久积,以地润故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穀四·陈廩米》:“火米有三:有火蒸治成者,有火烧治成者,又有畬田火米,与此不同。”
词语分解
- 火的解释 火 ǒ 燃烧,物质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火力。火烛。火源。火焰。烟火。火中取栗(喻为别人冒险出力,而自己吃亏上当,毫无所获)。 紧急:火速。十万火急。 指枪炮 * 等:火药。火炮。 发怒,怒气:火暴。火
- 米的解释 米 ǐ 谷类或其他植物的子实去了皮的名称:小米。大米。稻米。米珠薪桂(米像珍珠;柴像桂木,形容物价昂贵,生活困难)。 国际长度单位(旧称“公尺”“米突”),一米等于三市尺。 姓。 笔画数:; 部首:
专业解析
火米,汉语词汇,指一种经过特殊火焙处理的谷物,主要指稻米。其核心含义和解释如下:
-
基本释义:
- 经火焙干的米:这是“火米”最核心、最直接的含义。指为了便于储存或特殊用途,将米(主要是稻米)用火烘烤或焙干而制成的米。这种加工方式可以降低米的湿度,延长保存时间,有时也赋予其特殊的风味或质地。
-
历史背景与工艺:
- 在古代农业技术和储存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火米”是一种重要的粮食加工和保存方法。它区别于直接在阳光下晒干的“晒米”。火焙处理能更有效地去除水分,防止霉变,尤其在潮湿多雨的地区或季节尤为重要。
-
古籍记载与用例:
-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有明确记载。例如,在《周礼·天官·膳夫》的相关注疏或后世农书、笔记中,常能见到对“火米”制作工艺或用途的描述,常与“暴米”(晒米)相对。
-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谷部”也可能提及“火米”或其相关制品(如炒米)作为药物辅料或特定食疗用途。
-
引申与文化意义:
- “火米”体现了古人应对自然、改善食物储存条件的智慧。它不仅是具体的食物形态,也承载了一定的农业文化和生活史信息。在某些语境下,“火米”也可能泛指经过炒、爆等用火加工的米制品(如炒米、爆米花的前身),但其核心仍指代焙干的米粒本身。
来源:
-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1986). 汉语大词典 (第一卷). 上海辞书出版社. (提供“火米”基本释义及古籍书证)
- 罗竹风 主编. (1986). 辞源 (修订本). 商务印书馆. (提供“火米”释义及历史背景)
- (明)李时珍. (1596). 本草纲目 (谷部相关卷次). (提供可能的药用或食用记载背景)
网络扩展解释
“火米”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具体解释如下:
1.旱稻
指在旱地种植的稻谷,区别于水田种植的水稻。这一用法多见于古代文献,如唐代李德裕《谪岭南道中作》提到“五月畬田收火米”,宋代范成大《离堆行》也提到“成都火米不论钱”。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进一步说明西南地区通过烧山开垦旱田种植的稻谷称为火米。
2.加工方法特殊的稻谷
指稻谷经过“先蒸后炒”的加工工艺,便于长期储存。宋代陈师道《后山谈丛》记载蜀地(今四川)采用此法处理稻谷,称为火米。明代李时珍也提到火米包含蒸制、烧制等不同加工方式。
3.现代养生食品
当代语境中,火米被描述为一种带壳蒸制后碾磨的大米,中医认为其性属阳,适合阴虚胃寒者食用,且营养价值高于普通白米。
补充说明
- 成语引申义:部分词典提到“火米”可比喻面容憔悴或事物干瘪(如“火米则焦黄”),但此用法较为少见。
- 地域性:古代火米多与西南地区(如四川、岭南)的农耕文化相关。
如需进一步了解文献原文或现代加工工艺,可参考上述标注的网页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安于所习傲吏趵趵不可逆材贡趁空车身愁愤大明历啖尝大头菜大碗岛上的一个星期日典职底码断线飞尸飞丸甘鲜关情管系贵贱高下桂轺合成橡胶佷石荒楚揭橥济乏径界禁瘮金台市骏款引狼吞理民疠痟龙界蛮淫码字门垛免归纳钵南蛮鴃舌懦衿盘货乾谢迁冢巧舌头气功羣季忍诟睿质山公醉慎法示知舒豁顺合松亭委弃闻説无事狠五五